上海摩登

上海摩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现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主要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中西文学的徊想》、《狐狸洞话语》、《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我的哈佛岁月》等二十多种,并出版有小说《范柳原忏情录》和《东方猎手》。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李欧梵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368
译者:毛尖
出版时间:2008-6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262815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李欧梵 
  • 上海 
  • 都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 
  • 毛尖 
  • 城市 
  •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是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的著作,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上海为研究中心,论述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构建及其体现的中国现代性。该书共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描述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跑马场、城市的游手好...  

评分

都会语境,文学何去何从。此书前半部分介绍上海之摩登场景——公共设施、印刷及电影,向我们展示上海所承载的摩登。后半部分则具体分析施蛰存、刘呐鸥、穆世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的文学书写,及此种书写与上海摩登的关系。泾渭分明而又溶为一体。第三部分之“重新思考”...  

评分

最精彩的是猜想地揭示了各种“互文”,尤其是广泛形式的文化文本存在与文学文本之间。作者指认上海的都市文化是一种“杂交”的文化,主动贴近并天生颠覆,生成了中国20世纪初具体语境下的现代性追求。但我并不认为足以充分谈论身份认同与殖民或世界主义。(终归谈艺术简单一些...  

评分

本书对那些不了解上海的人,在出版的年代,应该有着很重要的“普及”作用。但对于已经或初步了解上海的人来说,稍显不过瘾。 第一部分,也许是资料所限,也许是“彼岸”血肉经验隔膜所致,写的很罗列,有些“浮光掠影”。 第二部分,从文学作品及人物入手进行分析时,开始感...  

评分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为主的都市文学,第三部分则重新思考30、40年代的上海世界主义和香港对老上海的怀旧以及80年代后都市上海的重建。 首先,上海的历史。我们知道,上海不是文化古都,不像西安、南京、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基于物质环境与艺术想象的上海被置于“现代性”的范畴内加以考察,通篇虽然稍显散乱,但材料的择取和运用都指向了核心问题。通篇读完算是顺畅,可囿于学历不济,只读懂些皮毛。

评分

李欧梵对旧上海的解读依然偏重于文本,许多观点很有价值,但另一些却似乎推论过于简单,而且似乎在理论上对本雅明的学说过于倚重,对物质文化的观点没有扎实的史料作为依据,流于浅薄。

评分

李欧梵对旧上海的解读依然偏重于文本,许多观点很有价值,但另一些却似乎推论过于简单,而且似乎在理论上对本雅明的学说过于倚重,对物质文化的观点没有扎实的史料作为依据,流于浅薄。

评分

基于物质环境与艺术想象的上海被置于“现代性”的范畴内加以考察,通篇虽然稍显散乱,但材料的择取和运用都指向了核心问题。通篇读完算是顺畅,可囿于学历不济,只读懂些皮毛。

评分

后两章还不错,前面的文学分析看不太懂。上海人的怀旧到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消费品,真正经历过老上海的那批人基本都死光了,现在全是些80后小姑娘天天捧着本张爱玲在那怀什么旧,其实张爱玲的上海跟今天没什么太多的关联,还没王安忆笔下的上海让人感觉更亲切呢。又比如附录里李欧梵也批评到的新天地,借着怀旧的壳进行着最标准化的商业运营。倒是前两天去的泰康路,还更有点上海弄堂的原汁原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