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

应物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洱,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专业作家,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应物兄》为其最新长篇小说,获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李洱
出品人:
页数:104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7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4746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李洱 
  • 中国当代文学 
  • 茅盾文学奖 
  • 长篇小说 
  • 小说 
  • 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

文学史将证明,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

13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榜首颁奖辞

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轻,我会妒忌他。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

天生的小说家总是处于庄生梦蝶的幻象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小说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天入地、自由无碍。而读者,或者说听众,虽然明知他的故事虚实难辨,却又为其中的趣味和意义所吸引。李洱的天赋在于他能够提取生活和时代内部*核心的意象,让听到或读到的人如醍醐灌顶,突然意识到某种致命的真相。真相,即,石榴树上结樱桃,或,花腔。

——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

13年来,我每天都与《应物兄》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想,这部小说大概永远完成不了。今天,当我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有安慰,也有感激。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13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

——李洱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是我第一次读李洱老师的著作,还是因为这本小说获得了今年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冲着这个中国小说最高荣誉的奖项,我欣欣然的读起了被誉为“一部置于广阔知识场域中关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与风花万物的抒情巨作”。 这本小说聚焦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以及与知识分子共同搭建起来的社...  

评分

一.传说落下了实锤 从2002年1月出版《花腔》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一年的年度选题表里都保留着一项:李洱新作。这一留就到了2017年底。新一年年度选题论证和组织会上,编辑这次底气很足:李洱新作明年铁定交稿,新书年内出版。这部曾以《焰火》《风雅颂》等各种暂定名...  

评分

注:本文已发在《经济观察报》上。 《应物兄》和当代小说的声望 付如初 应物兄是谁? 2018年底,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出版。这部长达84万多字的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不只是因为李洱一写写了十三年,更因为从他的上两个长篇《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之...  

评分

人文社编辑付如初说:李洱《应物兄》小说像一张蜘蛛网,主人公应物兄像一只灰色的蜘蛛,缓慢爬行,没有情节的大波大澜,没有冲突上的大破大立。却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牵扯全局,埋伏隐患。如同绣花针刺绣一般打结,打的细密、结实。如同“缀网劳蛛”,应...

评分

文/宝木笑 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实一样,它们很像中年人,生活没有简单二字,时刻充满焦灼和徘徊。人到中年,越发知道现实不易,黑白之间还会有一个灰色的国度,一味的向前本没有错,却不见得符合现实。于是,很多尴尬的情形出现在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的撞车现场,追求形式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一个讨论大纲???? 1.“失去”与“复归” 以时间为基点建筑起空间结构,藉时间的表达给“复归”以空间意义 2“分裂”与“矛盾” 应物兄的有言与无言/饶舌的哑巴/在场的失踪/“问题是我们分明知道自己在哪,可是我们自己却有失踪的感觉” 3“融合”与“交互” 虚构与非虚构构建起一个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世界互文”

评分

当代的儒林外史。令人惊讶的是,与两三百年前相比竟然没有改变的是,学术圈就是名利场,学界也即是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众多,洋洋洒洒近百万字,逼真写出了学术圈的百态。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如果耐得下心来读的话。

评分

据说李洱完成本作花了十三年,所以八十多万字的恣肆与絮叨中足见其勃勃而生的野心和亦步亦趋的布局,从引经据典到笔记段子,从学院大儒到芸芸众生,从家长里短到权力倾轧,一个儒学院的“应物”而生牵出了当下学界政坛商场等乃至贩夫走卒的世风群像,而且从人物取名到性格设定到语言风格都颇多隐喻和讽刺,读起来常常啼笑皆非。不过篇幅还是太长,上册洋洋洒洒的铺陈尚在谋篇取巧和不失新意之间游走,下册则旁枝过多,难免失控。印象中上一部以文化圈的壳映射整个社会众生相的长篇还是《废都》,只不过平凹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恐怕要在很多年后方可体现,而其对明清世相小说的因袭与传承也走得更远;上一部以语词串起全书的小说还是《马桥词典》,而在这一结构的运用上,韩少功无疑也更浑然,当然马桥更是有意而为,本书则多少有点“应物随心”了

评分

打一两星的那些 也不见自己????️啥拿得出手的作品 就嘴厉害????

评分

我很好奇一个知名作家为什么像是有自卑症般看到什么写什么,这就等于吃多少拉多少一样,实际上就是消化不良。十三年,九十万字,没有一样是伟大文学的保证。相反,它们标志着不祥:时间太久,叙事太拖沓,很多处无意义的细节描写和掉书袋、劣质戏访、假辩证,对女性还缺少尊重,还吹捧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果真有那么一部小说,就应该把这个两卷本的破玩意写进去讽刺讽刺。李洱的《应物兄》和李陀的《无名指》,一个穷讲究,一个不许讲究,这才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文学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