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佐藤达生 著
1952年生,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同年工学研究课博士前期课程肄业
现为大同大学副校长、研究生教授。
1983年获名古屋市都市美观建筑奖
1986年凭借《哥特式空间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研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87年同项研究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东海奖
合译有《世界建筑历史大事典》《保罗·弗兰克尔:哥特建筑集大成》
合著有《图说大教堂故事》《世界美术大全集西洋篇9:哥特式1》等
计丽屏
从事日语工作30多年,现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
正式出版译作十余部,主要有《罗马人的故事》《负建筑》《文艺复兴是什么》《超杀人事件》等。
你知道吗?
帕特农神庙的石材加工竟能精确到0.01毫米!
看起来高大挺拔的古希腊石柱其实是倾斜的!
巴洛克其实是会“动”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内部竟然充满了“减重”的小心机!
古希腊建筑是柱的建筑,古罗马建筑是墙的建筑,文艺复兴是柱式多样化的建筑,巴洛克是动感的建筑,哥特式是轻盈的建筑,新古典主义是理性的建筑,罗曼式是墙面分节的建筑……本书内容完整覆盖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把复杂的建筑风格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结构,那些年没看懂的建筑们,这次让你真正看个明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新古典和哥特复兴,作者不是在讲建筑,是在阐述一种世界观。繁复的东西包裹在简里,这种境界和功力都十分了得,像古代人用几何学和数学诠释这个世界的通行法则。这不是一本小册子,这是一份关于美和敬畏的哲学思考。
评分有些意思,不过译名有点问题:全书内容只讲到西欧地区的建筑发展。 很不错的一点在于学者想综合地缘关系的影响来重新审视西欧建筑的发展史,新的英雄叙事一览无余。 另一有趣但未必可靠的观点是:这名自信的日本学者从欧洲思想史中提炼出的“支撑”与“围挡”,分别对应柱和墙的物理性质和性格精神,相当篇幅都是借之作神髓叙古典直至新古典的两千年风格史。 书中大量观点于建筑美学有其价值,但是直接笼统把这些站点不完全可靠的论述称做“简明建筑史”实在有误导性。通篇来看,学者多数时候表现得有些不够克制。
评分应该叫西欧建筑极简史; 分类有点意思,按功能分为支撑的柱和围挡的墙;按文化分为希腊-罗马和神罗两大类;
评分这书其实不简单,很多专业性质的讲解读完还是云里雾里的。但优点在于线索梳理得非常清晰,以阿尔卑斯山为界限,精准地定位了西方建筑发展史的地缘影响,从古典到哥特一目了然。不过最吸引我的是本书提出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进程的关系,以及从欧洲思想史中提炼出的可称为建筑哲学的论题:建筑两大功能“支撑”与“围挡”,表现形式为柱和墙,由此可窥探自古典至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史:柱(理性、和谐、美,重视人,对应古希腊古罗马)、墙(感性、矫饰、神秘、敬畏,强调超自然的存在,典型如哥特式中世纪教堂),不过巴洛克真是个意外,虽然反宗教改革,但是照样用柱子,而且营造出了出色的空间感。
评分用若干对范畴支撑起西方建筑分类叙事,适合入门。图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