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生於1962年。198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係。作品多具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
1995年,首部電影《幻之光》迅速引起關注,在日本及海外獲得眾多奬項。
2004年,以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無人知曉》,14歲的柳樂優彌憑藉此片成為戛納影帝。
2013年,電影《如父如子》獲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奬。
2018年,電影《小偷傢族》獲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奬。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奬得主是枝裕和曆時8年,寫下的首部自傳性隨筆集。
是枝裕和在書中迴顧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講述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僅匯集瞭電影大師的哲思與靈光,更講述瞭一位導演腳踏實地,從賒賬拍片到斬獲世界各大電影節奬項的勵誌旅程。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在日本齣版後,連續6次緊急加印,得到《朝日新聞》等各大媒體高度評價,更被盛贊道:哪怕再過100年,這本書也一定是創作者的聖經。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跡。是枝裕和打動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這本書裏。
是枝裕和导演在讲述《海街日记》的创作理念时,他这么写道: 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承父亲血脉的铃还在那儿。母亲离家而去,但还留着与母亲同龄的梅子树和老房子。海猫食堂的店主去世了,但油炸竹筴鱼的味道仍然飘在海街上空。“纵然失去,也有传承下去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心...
評分和两年未见的朋友聊天,有种旧友变新朋的稀松感。她听说我对是枝裕和的喜欢,百般劝我从她那里拿这本自述回家来看。“反正短期内我是没空翻开它的。”她说。 而我确实还有一些空。或者说,我的生活几乎始终处在不安的空洞中,若能有熟悉导演的话语接替他的影像填充进来,真是再...
評分“自身正是感到缺失,才想与他人建立联系。”这是是枝裕和对自己作品《空气人偶》的解读。 人,总是孤独,孤独存在于几亿光年的时间长河里,我们都是孤独患者。裴斗娜主演的《空气人偶》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那年我读大二,完完全全被那个几近透明的女生所吸引,我暗...
評分文/文小妖 在阅读是枝裕和导演写下的电影手记——《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时,我脑海里一直在细细搜索,究竟我是从哪一部电影开始就被是枝裕和迷住了?思前想后,大概是从《步履不停》开始的…… 有段时间,心里特别浮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甚至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念头。直到有...
評分有點像印在CC藍光碟內頁,用於個人闡釋和深度解讀的,一大長篇【導演的話】。因為是枝作品不僅涵蓋劇情長片,也包括紀錄片、電視劇作品,導緻內容略雜(我對日本電視節目發展史就完全是一竅不通)。像電影節巡禮之類的,偏私人化的內容,還是少瞭點。是枝一聽彆人說他像小津,內心大叫:又來瞭。把電影藝術看得過於崇高的,倒不妨翻翻這本書。是枝作品之所以成型,他與這批平成年導演所引領的日本電影潮流,始終是另外一種新的,進入21世紀後的電影形式。
评分成長是在無限接近絕望的感受中産生的,這大概纔是人生的奇跡。
评分一如既往的實誠坦然,並不諱言電視颱的齣身導緻對使用電影語言的忐忑與憂慮,對電視行業進行深層反思,並提齣發揮電視與廣播作為多元公共空間的功能,也分析瞭電視與電影創作的異同之處。是枝裕和在電視颱拍紀錄片的經曆對於他以後的創作無疑具有深遠影響,他探討紀錄片是否需要施加導演的個人乾預以實現戲劇性,拍攝各種邊緣人群,以私小說式的方式記錄著當下的文明生活構築在怎樣慘痛的曆史上,排斥善惡二元對立模式,挖掘其産生的社會根源,社會責任感令人敬佩,批評政府機製與媒體作風頗為嚴厲,這些元素均反映在其電影中。而這樣一位具有高度自律自製精神的藝術傢,又兼具低調、謙虛、自省的可貴品格,多處談及良師益友(甚至也包括演職人員)之助,對其他優秀導演的藉鑒與模仿,真是一位可敬、可愛的人。
评分導演的創作所思,一如既往的真誠和溫柔。1.珍貴之物不在日常之外,而在日常的細枝末節之中;2.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來填滿。是枝電影中始終橫貫的兩大主題在書中有細緻闡述。
评分成長是在無限接近絕望的感受中産生的,這大概纔是人生的奇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