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捨和他的作品

老捨和他的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鬍金銓,電影導演。1932年生於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電影界曾擔任美術助理及演員,1965年在邵氏電影公司自編自導瞭處女作《大地兒女》,創作該片劇本時從老捨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瞭靈感。電影代錶作有:《俠女》《大醉俠》《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山中傳奇》等。其中《俠女》獲得第28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奬,由此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廣到全世界,也令鬍金銓成為第一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矚目的華人導演。1997年因心髒手術失敗在颱灣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傳為《鬍金銓武俠電影作法》,並留下《鬍金銓談電影》《鬍金銓隨筆》等文集。

出版者:後浪丨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作者:鬍金銓
出品人:後浪
頁數:224
译者:
出版時間:2018-10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5962329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老捨 
  • 鬍金銓 
  • 傳記 
  • 文學評論 
  • 文學 
  • 後浪 
  • 現當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老北京鬍同裏走齣的武俠電影宗師鬍金銓

用一碗豆汁兒破解老捨之味

江湖客緻意漂泊者

——要談老捨,我有“資格”——

......................

※編輯推薦※

1973年到1975年,遍尋英美圖書館,爬梳文獻寫就

絕版書整裝重啓,首次曝光曾被遺漏收錄的《明報月刊》連載末章

本書是電影導演鬍金銓對老捨生平、文學作品、文藝活動的敘述和研究。

◎ 形象生動,老捨這一輩子:學生時代並非學霸、當“公務員”不太習慣、國外生活頗感苦惱、被母催婚大齡成傢、明星教授備受追捧、編輯求稿逼到崩潰、辭職創作念頭反復、主持“文協”有勇有謀……

◎ 串聯作品,闡述老捨筆下人物的行為方式和作傢自身的人生哲學之間的互文性關聯。

◎ 梳理詳細,涵蓋範圍從小說、雜文、詩文到創作理論、翻譯作品,亦包括對齣版情況、英日譯本和相關評論文章的說明。

◎ 評析獨到,對作品“完全是個人主觀的看法”“立論隻憑個人好惡”,得以一窺“老北京”鬍金銓導演的閱讀趣味和所受藝術影響。

◇◆◇

鬍金銓為何寫老捨?

鬍金銓研究老捨的前因後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傳《鬍金銓武俠電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歡看老捨的小說,在為導演處女作《大地兒女》創作劇本時,“有小部分是從老捨的《火葬》中獲得靈感的”,而且“從《四世同堂》也拿瞭一部分過來”。鬍金銓還曾想過和李翰祥一起,將《四世同堂》拍成電影,可惜礙於原著的篇幅沒能拍成。

鬍金銓真正動筆做老捨研究,則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他看到香港雜誌《明報月刊》上刊齣有關老捨的文章,反饋給總編輯鬍菊人說:“這文章很多錯處。”鬍總編趁勢嚮鬍導演邀稿,於是鬍金銓在《明報月刊》上開瞭連載專欄來講老捨生平和創作,而後集結成書即為《老捨和他的作品》。

除瞭對老捨作品的喜愛帶來動力外,“寫這些文章還有一個理由,那是因為老捨自殺而死,但當中的經過不太清楚,我想瞭解真相,所以執筆寫那些文章。”不過鬍金銓對老捨人生的記述,包含的是老捨的齣生、求學、寫作、異國輾轉、迴國教書及至抗戰時主持“文協”的經曆,尚未涉及到老捨去世的六十年代,個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從其對老捨個性和處世哲學的總結中,我們也許能對鬍金銓未解答的疑問有所領會。

◇◆◇

鬍金銓語錄

“老捨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勞苦大眾,豆汁兒是北京勞苦大眾的食品(很多有錢的北京人不喝)。根據我的理論:能喝豆汁兒纔能體會齣老捨作品裏的趣味。”

“‘小窩頭’象徵老捨的一生,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

“北京小市民的特點是本分、窩囊、有正義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麵子,在適當的情形下也幫助彆人。做事任勞任怨,但無進取心。無論在哪方麵都沒有驚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惡。老捨具備瞭這些特性。”

......................

※名人推薦※

這本老捨專著也可用作老捨研究資料(生平、創作、翻譯研究)用。對1970年代以前之歐美日研究專著與翻譯之評介,甚為寶貴,且是早期從文學價值來評論老捨的少數好著述。

——王潤華(前新加坡作傢協會會長),《老捨小說新論》

在海內外眾多研究老捨的著作中,著名武俠片導演鬍金銓1977年所寫的《老捨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為文學傢評論電影素來並不稀罕,而反過來電影傢研究文學並能著書立說的就不多見瞭。這兩位文藝大傢雖年紀相隔瞭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氣。鬍金銓說,要想具備研究老捨的資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兒”。老捨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勞苦大眾,而“豆汁兒”是北京勞苦大眾的食品,能喝“豆汁兒”纔能明白他的“哏”,體會齣老捨作品裏的趣味。其次,“研究老捨,還必須知道仿膳的‘小窩頭’不是栗子麵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會”期間,老捨曾在北海仿膳給與會代錶講慈禧和栗子麵小窩頭的故事。鬍金銓根據後來公布的菜譜寫瞭這句話,其潛颱詞就是說,小窩頭這東西雖據傳慈禧曾經吃過,1925年趙仁齋在北海創辦仿膳時也賣過它,可終究並非什麼金貴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歸國有,次年10月1日在國慶招待外賓的晚宴上,仿膳提供瞭四韆個小窩頭,讓它一時揚名海外。由此,鬍金銓不無感慨地寫道:“‘小窩頭’象徵老捨的一生,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

——沙丹(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策展人),《幕味:重訪影史與策展實踐》

豆汁兒叫他難忘。他曾經研究過老捨,寫過《老捨和他的作品》。梁實鞦說,鬍在書中一開頭就寫,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纔說得齣這樣的話。

鬍金銓寫老捨不是無緣無故的。其間的連接點,當然是故鄉北京。北島在洛杉磯認識他,發現他能說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沒有經過革命風暴汙染的京片子,會讓人喚起一種比鄉愁更加悠遠的記憶。”

說到故鄉北京,他的感情卻頗為復雜。在《他鄉與故鄉》中他寫道:“也是在‘舊社會’,有這麼個說法:世界上有兩個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隻要你在這兩地方住上幾年,就不想搬瞭。說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這兩個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體會,時間長瞭,你就愛上她瞭。越陷越深,終於老死斯土。這種說法是對‘外地人’而言,像我這種在北京土生士長的人,並沒有這種感覺,而且很厭倦那種死氣沉沉的環境,時時想衝齣去。”他衝瞭齣去,這一齣去故鄉就成為天涯,遠隔著韆山萬水。他從此沒有迴來過。晚年有人問他鄉關何處,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磯,單單不提北京。傷心世變,北京,還是形諸夢寐的好。

——周成林(獨立作傢、譯者,譯有《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鬍不歸——鬍金銓二三事》

......................

※內容簡介※

老捨和鬍金銓都是老北京人,都愛好書畫麯藝、民俗文化。作為同鄉,鬍金銓喜歡讀老捨的小說,創作電影時也曾受其影響。1973年到1975年,鬍金銓在《明報月刊》上發錶瞭研究老捨的係列文章,而後集結成書,即為《老捨和他的作品》。

本書是鬍金銓對老捨生平、作品和文藝活動的梳理,從老捨的齣生起筆,詳述其求學、寫作、異國輾轉、迴國教書及至抗戰時主持“文協”的經曆。鬍金銓認為老捨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點——“安於現狀,不做過激的事情”,他稱之為“北京(骨泉)人”。這種個性影響瞭老捨的為人處世,也在其筆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現。書中所引資料包括老捨的自述、友人的迴憶和其他發錶於世界各地報刊上的文章等等,由鬍金銓走訪英美大學圖書館調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俠電影的鬍金銓,銀幕內外都處於行走的旅途中,老捨在其筆下也有瞭漂泊者的形象。以故鄉北京為連接點,“走”成為這兩位大師人生軌跡的關鍵詞,其間的藝術影響和氣韻傳承可以藉本書一窺。

注:(骨泉),讀“sónɡ”,異體字,同“㞞”。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他一出生就自带喜气,是农历立春的前一天,于是就有了舒庆春,这个喜气洋洋的名字。 可能这个普通的名字,对于今天的我们非常陌生,但是把舒字拆开,老舍,这个家喻户晓的笔名跳出来,一定会唤回你童年中某个时刻的温暖记忆。 他可能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那只可爱的猫,他什么都怕...  

評分

評分

評分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一个是香港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他的《龙门客栈》曾入选华语电影百大前十;一个是共和国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如雷贯耳。胡金铨写老舍,电影人写作家,有趣有趣。 这些本发表在《明报月刊》专栏上的文章,于1977年集结成册,是为《老舍...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腰封上這句話“江湖客緻意漂泊者”,有點糊塗,看完纔知道是緻意1940年代以前的老捨先生,最想看的關於《四世同堂》的寫作沒有涉及,小遺憾。封麵淡雅悅目,據說是花費心思調齣來的“豆汁綠”,腰封的淺黃,不是“焦圈黃”也不是“豌豆黃”,也許是“北平”的“風沙黃”。 對喜愛老捨先生的讀者來說,值得一讀。

评分

粉絲鬍金銓寫老捨還是很有批判性的,把握住其“北京慫人”的核心個性,快意江湖的武俠片導演來細究文豪為人處世的妥協性,有種扭結背反的微妙意味;老捨這一輩子被寫得活靈活現,和老媽抗爭反催婚,求編輯彆再約稿、怒而登報發《磕頭瞭》,當“青椒”罵不好好備課的老師“溫故而支薪”……鬍導淨說大實話,對老捨瞭解不多的人也會覺得有趣吧!以及這書寫於73-75年,77年香港首版,老捨66年投湖78年平反,中間文革那些年就問誰敢寫他吧?鬍金銓這是天高皇帝遠,人在港沒在怕,和同時代的書(大陸80年代纔研究)意識形態方麵贏瞭。綠護封+灰內封=豆汁兒色(老捨研究起點),腰封小圖案是海外旅居的江湖之遠與文聯主席的廟堂之高,盡皆化作煙雲隨飛鳥散;書名書法介乎隸書與魏碑之間,也是老捨最喜歡用的字體,圓潤端正中庸,“字如其人”。

评分

3.5;鬍導文如其片,乾淨爽利,明白曉暢,讀來特彆痛快,贊美之餘不忘客觀差評——對其詩歌與一些並不拿手的題材,不吝批評之詞,難怪特彆鍾愛老捨,一樣的實誠坦率,讓人敬服。細數生平,分析作品長短處,羅列功績,個人的命運始終與時代洪流共進退,特彆強調老捨的“人緣好,誰也不得罪”,所謂但求忠孝兩全的實乾人。前半本寫得著實有趣,形象之生動躍然紙上;後半本應是花瞭更大力氣查證資料,談及30年代各流派的百花齊放以及“文協”往事,字裏行間之意頗為微妙,如果一直寫到建國後又是怎樣光景。

评分

86年到美國南加大做一年訪問學者期間,我曾多次見到早已住在那裏的鬍金銓導演,他雖已不拍電影瞭,卻閑不住。似乎搞瞭個錶演訓練班,也在當地華語電視颱做些節目。最近纔看到由後浪齣版社齣版的他七十年代的這部作傢老捨的研究專著,頗為驚訝。鬍導演為這本書是下瞭功夫的,曆史資料收集得嚴肅、認真,梳理得當,敘述生動,非常好讀!特此推薦對兩位大師都有興趣的讀者們。

评分

較簡明的老捨傳,止於抗戰結束之時,可能是其後的傳主資料收集不易,內地封鎖,難以看全,而頭幾十年,既有老捨個人自述,也有大量民國報刊可資參考。鬍金銓電影,除他自陳的《大地兒女》受老捨《四世同堂》《火葬》的啓發,我看他的《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總感覺有《茶館》的影子,那種固定空間來來往往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的眾生相。(最早知道這本書是讀董橋的文章,說在倫敦遇到鬍金銓,鬍在圖書館搜集材料寫老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