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
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
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
《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 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
胡迁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读来灰暗,凝重,决绝,荒暴,包容了胡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隐秘心迹和极致思索,包容了他对文学这件事最认真最虔敬最赤裸的剖白,更包容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强烈的反思和质疑。他仿佛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率先抵达,所有痛苦都化为静默在永恒里的一线光亮,如笔下的拉莫一样,召唤着茫茫人生荒野里我们每一次的跋涉和远行。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胡迁生前访谈和完整大事年表。
————————————————————
【名家推荐】
胡迁是一个满怀尊严的人,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他不寻常的强烈个性。我想告诉你们,我遇到的胡迁对世界怀有辽远广阔的目光……他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
胡迁的小说从我初次读到,就如雷电爆闪着天才的光。他是烈性要用那光焰亮瞎观者之眼,要烫伤人,要让人有真实痛感的。他作品中那超荷的忧郁、愤怒,或正是这个国度里的青年切肤、呼吸、每一毛孔感受到的忧郁。我想一百年后,人们观测这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活在怎样的时光?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解离的、纷乱光影的、楼盘如蕈菇暴长的、选秀节目和无聊大制作电影充斥的时代,我觉得未来的人们,会拿起胡迁的小说,若有所感地读着。
——骆以军,作家
胡迁的小说,你会感受到那赤诚中所迸射出的破坏力,你会获得完整和有效的灼伤,纯正的艺术性灼伤,如同佐罗的签名或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是胡迁对艺术这片日渐荒芜贫瘠的领土的贡献。他加重了阴影,他校减了速度。他后视镜,他恶作剧,他思无邪。
——鲁敏,作家
胡迁刚写完的新剧本,叫《抵达》。本来我们要一起弄舞台剧,可他孑然前往,率先抵达。他再不会被消解掉,他再不给你们、我们和这个世界,任何一丝消解他的机会。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拿到《远处的拉莫》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胡迁,刚好是四百天。在这四百天里,地球上又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书,而《远处的拉莫》只是其中一本,它的特别之处仅在于我和这本书的作者视彼此为朋友,并喝过几次酒,聊过许多次天。如果不是中间发生了太多事:作者令人痛心的死亡,...
评分 评分看呐,一艘船|被裹挟着冲过来的重重灰影,仿佛是预谋之中的无趣和烦躁降临。如果他最后不是遇见了没有手指的女孩,失去耳朵的他恐怕怎么也不会想象帆船航行海上的微茫期许。 远处的拉莫:警报|他一天比一天虚弱,也在四周看到更虚弱的东西。腐朽的糜烂的凋亡的,他以为不过是...
评分胡迁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那种年轻人,他让我觉得自己很羞愧,看见他就可以听到来自灵魂的质问“你足够尊重你自己吗”。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都在想什么?这个时代的人都审视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吗? 我一直困惑于这些问题,也从胡迁这里找到了一...
短篇越来越像丹尼斯约翰逊 剧本直接爆炸了
评分孤独的少年去远方寻找不存在的神。依旧是少年气质满溢的一部作品,少年意味着偏执理想主义,也意味着清澈和天真。但现实世界里,神已经全部破灭了。这就是胡迁永远的母题吧。少年寻找神袛,神袛并不存在。剩下的只有脏污的世界和满眼杀人犯。
评分拉莫也许就是满洲里的那头象吧
评分向死亡崇拜说声no。胡迁的电影也好,小说也罢,总是阴暗得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这也能叫好的小说,那世上最好的小说家应该是穷街窄巷里的怨妇。逐梦演艺圈也好,大象席地而坐也罢,死亡和权力都是光鲜的表皮,底下空无一物。
评分很丧,自杀的愿望简直满溢了。而且读的时候只觉得直白粗糙,过后回味却能感受到其魅力,比如现在我想起来的时候,说是倾注了他的生命力写成的也不为过吧。而且很有十多年前萌芽上那种操蛋的青春文学的精神气质......反正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自以为是的傻逼,一点也不纯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