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1996, 26-year-old Peter Hessler arrived in Fuling, a town on China's Yangtze River, to begin a two-year Peace Corps stint as a teacher at the local college. Along with fellow teacher Adam Meier, the two are the first foreigners to be in this part of the Sichuan province for 50 years. Expecting a calm couple of years, Hessler at first does not realize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ersonal implications of being thrust into a such radically different society. In 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Hessler tells of his experience with the citizens of Fuling, th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limate, and the feel of the city itself.
原文链接 http://www.ilmare.cn/?p=225 看何伟(Peter Hessler)的这本书其实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这本书是我的老师文中先生推荐的。拿到这本书是10月初的事情了。这两个月一直断断续续地看着River Town,这本书算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原版书籍。 这是一个美国人描...
评分读《江城》的时候,想起两组摄影,骆丹的318国道系列和严明的大国志。在初初看这两组摄影时,会有轻微不适,好像自身是局外人,他们镜头里的中国不再是我熟知的那个国度,更像是异次元空间,荒诞,充斥着各种象征和反讽,如果硬要用一个标准性的词来定性,应该是魔幻现实主义。...
评分本文写于2014年9月,《奇石》在中国发售时,何伟曾受译文出版社之邀来到中国。 1 我有个才华横溢的同事,两年前,他在报社的业务探讨营(现在这种活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上推荐了一本书,叫作《江城》。他说:“任何有志于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
评分那一年我大三,在成都的一所高校上学。一次短暂的假期,坐大巴车到了重庆,在城市漫无目的的晃荡了一天之后,在朝天门广场买了一张到武汉的船票。船在黄昏时分起航,码头上是拥挤的人群。我所在的二等舱有四个铺位。其他三个铺位的主人是从贵州来三峡旅游的女人。那是我第...
评分《江城》的阅读交织着惊奇与亲切,因为它与《寻路中国》无论异还是同都十分清晰。异,惊奇;同,亲切。 1996年—1998年间,二十七八岁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英语老师。《江城》便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The witness accounts of Fuling from 1996 to 1998
评分有深度,有温度,还不乏幽默。
评分又复习了一遍——本书的官方译名应该是《水城》
评分书名很诗意,围绕river展开,空间感很强,与人交往的细节很有看头。何伟有着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文学青年的文艺情怀,欣赏涪陵的山景,而这在当地农民则是意味着艰难和贫穷的土地。书里呈现了90年代中国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也是一个他者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的部分。
评分The witness accounts of Fuling from 1996 to 199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