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彼得·舒斯特(Peter Schuster),
1957 年生,德国毕勒菲尔德大学教授、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école des Hautesétudesen Sciences Sociales)客座教授,专攻中世纪与早期近代史。
一部圣徒、罪犯、受害者的故事。
1.精选欧洲1200—1700年年间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带读者回到第一死刑行刑现场,领略“刽子手的黄金时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等死刑史现象。
2.集中展现超乎我们想象的欧洲死刑判死罪名:偷盗、抢劫、通奸、乱伦、亵渎神灵、兽奸、嫖娼、未婚生子、女巫身份、同性恋、妓女身份、助巫、叛教、质疑教会、亵渎上帝、破坏城邦和平……
3.历数丰富残酷、令人咂舌的酷刑:火刑、钳烫、绞刑、浸河、活埋、轮刑、锤砸、焚尸刑、车裂、四马分尸、六马分尸、八马分尸、分解四肢、剑刑、鞭尸、毁尸……
4.处死犹太人时必须有两只狗、死刑犯必须向上帝忏悔等公共表演秀式的行刑仪式和规范,使得欧洲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法治设定要素等在死刑刑罚中找到根源。
5.审视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下的极端命运,深层次揭示13世纪至17世纪末,欧洲社会如何评判、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
彼得·舒斯特教授的《欧洲死刑史:1200—1700》这本研究欧洲死刑的著作,主要是从宗教和教会的角度,论述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这段时间,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对死刑的判例和执行的影响;并且通过大量具体死刑案例的列举和描述,多方位揭示了在前现代时期欧洲死刑的具体风貌...
评分 评分回避了福柯式的肌理分析,专注于宗教改革引发的死刑模式变迁,思路很清晰、论点却有些单调了。总体来看,肉眼可见的暴力在减少,轮刑换成了剑刑,“绞刑架下的奇迹”也销声匿迹,教权与皇权两种异质的意识形态最终合流,完成了一场司法领域内的:零和博弈。材料处理得有些散乱,但也确实接触到一些新的信息。吐槽脚注,太不尽心了。
评分作者列出大量中世纪的死刑史现象,资料算比较详实和全面了,包括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此外,本书作者审视了行驶死刑手段的政府,以及分析死刑支持者的主要论点,最后留给我们自已一个问题:死刑真的会让世界变好吗
评分严谨清晰的学术著作,论述了与“常识”相反的欧洲死刑演变过程。死刑的形式变迁和神权、君权之间的博弈相关,贵族领地与城市相比反而宽容得多。很遗憾脚注全是德文……译者大概是故意要把一些常见的名字译成德文直译的效果?圣女贞德,抹大拉的玛利亚还有英王亨利三世这些名字的德文直译版本看得我懵了半天……
评分十分清晰的立论和脉络,整个刑罚史背后自始至终都有宗教的影子,刑罚的残忍、中世纪晚期以后肉体刑罚逐渐减轻及其在公共场所的表演性逐渐减弱,直到被近代系统的劳教、监狱规训体系取代,刑罚更注重从灵魂层面进行精细教化,其实也是基督教从传统天主教到宗教改革后新教教义的贯彻带来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点,一是在普遍以为的黑暗残酷的中世纪,实际上死刑在判决中相比宗教改革以后的近代而言并不广泛,天主教传统笼罩下总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和领主的“宽宥”统治策略在起作用,而到了理性时代这种表演才越来越显得繁琐而不必要;二是关于“残忍”作为一种恶,却并不列于基督教最为深重的几种“恶”,侧面证明了宗教需要这种罪人的献祭,罪犯也就同时具有了圣徒、受害者的多重角色,里面的巫术意味,如牺牲者的遗物等与东方也有相同之处。
评分回避了福柯式的肌理分析,专注于宗教改革引发的死刑模式变迁,思路很清晰、论点却有些单调了。总体来看,肉眼可见的暴力在减少,轮刑换成了剑刑,“绞刑架下的奇迹”也销声匿迹,教权与皇权两种异质的意识形态最终合流,完成了一场司法领域内的:零和博弈。材料处理得有些散乱,但也确实接触到一些新的信息。吐槽脚注,太不尽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