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现象”的历史回顾——代前言1
一“巨蟒转世”
曾国藩长了一身蛇皮癣,初时尚无多大痛痒,35岁之后,癣疥一天天严重,奇痒无比。曾国藩或坐或卧,皆不断抓挠,煞像个猢狲。曾国藩终生有个围棋癖,他一边下棋,一边抓背挠腿,只见皮屑飞扬,一局下来,周围地上、棋盘桌案上到处是皮屑,像下了阵小雪。曾国藩的满身蛇皮癣疥,被人说成是蟒蛇的鳞片,也成为“蟒蛇转世”的根据。
二八字家诀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三少年得志
点翰林那年,曾国藩虚龄才28岁。一般的幸运翰林,由秀才、举人、进士,一阶一阶地爬,熬到这一阶少说也得四五十岁,而多数士子根本摸不上翰林的边,相比之下,曾国藩确实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了。
四学宗朱子
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是有清一代“儒学藩镇”。
五十年七迁
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六为国藩篱
曾国藩“为国藩篱”的第一步便是要求改革弊政,使腐败没落的清朝政府坚强、健康起来,肃清全国的农民反抗运动,实现儒家理想的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七墨绖出山
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他的忠贞,将来必成大事。
八初办团练
曾国藩初办团练以杀人为营生,赚得个“曾剃头”的恶名。
九发愤练勇
实际上,未待朝廷批准,曾国藩便在衡州开始招募军队。十改革军制
湘军兴起之后,文人、文官往往踊跃投入湘军,使湘军的文化水平增高,兵源充足,部队的素质提高,战斗能力强,是湘军屡败屡起,最终打败太平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曾国藩改革军制对统治阶级是成功的,但却是中国近代军阀的开端。
十一湘军成军
咸丰三年(1853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支新式地主武装湘军产生了。按最初的计划,只想编练一只万人的部队,但因曾国藩的号召力很强,军饷发的也高,很快便超过这个数字。
十二传檄出师
在太平军攻击岳州之时,曾国藩知此时再不出师,太平军亦必然打上门来。编练水陆军全为国之藩篱、家乡之安危,今日大敌当前,正是他效命之日了。
十三湘军初战
湘军这次初与太平军接触,实际上并未展开战斗,顿挫而回。长沙城里的官绅们便议论纷纷,多说曾国藩是文员带兵,定无出路,少数人提出解散湘军。
十四湘潭之胜
湘潭之战的胜利消息传到京师,引起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和湘军的真正重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几乎每战必败,像湘军在湘潭之战上的胜利,实在太罕见了。自此之后,清政府对湘军刮目相看了。
十五夺取武昌
咸丰闻报,高兴得比曾国藩还要厉害。他简直不敢相信曾国藩一个文员,率领编练不足一年的湘军,竟把武汉攻克,收复两湖大部失地。
十六田镇再胜
湘军在田家镇战役中虽然取得胜利,但伤亡也很重。曾国藩诵读祭文,先是呜咽,再是泣涕,最后竟放声大哭。
十七九江鏖战
湘军自出师以来,第一次碰上太平军如此猛烈的进攻,一触即溃,退至江边。
十八兵败湖口
原来曾国藩是学春秋晋国大将先轸的样子,骑马跑进敌营,让太平军把他杀死。大家扶起从马上摔下来的曾国藩,苦苦地劝慰,方才使他打消再次自杀的念头。
十九再度整军
罗军到达后,胡林翼把湖北绿营淘汰,以罗军为骨架,大量向湖南募军,按曾国藩湘军的军事制度进行编练,成为长江上游的一支极为强大的部队。二十苦战江西
二十一军饷问题
曾国藩办湘军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军饷了,数万人马,天天都要吃饭,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湘军却得不到国家的正当供饷,况且曾国藩规定的军饷标准还很高。
二十二委军家居
曾国藩个人对自己的“大彻大悟”既是痛苦的,又是满得意的。苦在被迫放弃了自己前半生的信仰与行为;得意在毕竟发现了做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二十三再度出山
经过曾国藩的一番拜访、联络,赢得了湖南省大小官员的好评,他们表示要兵给兵、要勇给勇、要饷供饷。
二十四三河丧师
7000湘军,除极少落荒逃散者之外,全部被歼。
二十五李二献策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献策和料事深感佩服,认为这位弟子之才的确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二十六进兵安徽
曾国藩把进兵安徽,攻陷安庆当作打败太平军的中心战略,到底让他抓到了太平天国的生死关键了。
二十七身膺江督
但为了略尽臣子和江督之责,曾国藩答应派出部分兵力东下,但战略重心仍放在安徽。清政府批准了他的战略计划,两个月后就实授他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职。
二十八“左都御史”
保奏左宗棠的折子犹如深秋里的落叶,片片飞向京师,落入皇帝之手。奏折中最生动的一句话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二十九二李见背
在曾国藩极其困难之际,李元度叛逃,李鸿章溜掉。二李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和唯一的真正弟子。
三十拒绝“勤王”
李鸿章的分析,让曾国藩信服,心里透亮了。“但是,皇帝下旨要湘军北援,我们总不能不理吧?”曾国藩向李鸿章讨问处置之法。
三十一安庆血战
曾国荃一下子杀了那么多俘虏,心里很不安,写信给曾国藩表示后悔,曾国藩复信教训他的“九弟”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三十二问鼎轻重
曾国藩听得心惊肉跳,瞪着三角眼,不知所措了。
三十三东南之主
曾国藩自己曾表白:目今他是“一身所处兼此五人之职,而又新添安庆、池州等沿江十余城”,成了真正的“东南之主”了。
三十四洋务之父
一提“洋务派”,人们便自然按“曾、左、李、张”的顺序历数。
三十五曾九军孤
曾国荃的生性十分骄横,史书记载他“少负奇气,倜傥不群”。
三十六曾沈争饷
军饷问题越闹越紧张,终于发生了曾国藩与沈葆桢的重大矛盾。
三十七生死关头
湘军的粮饷解决后,可以集中兵力对太平军作战了,而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却到了生死交关的最后时刻。
三十八天国覆灭
自午至申战斗半日,天京九门皆破,天京最终陷落,历经14年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至此失败了。
三十九湘军劫城
湘军在抢掠天京时都发了财。抢劫之后,用船装满财物运往湖南,长江之中千船万舸,日夜川流不息。自然,发财大小,也是因官职高低而有区别。
四十自惕自概
曾国藩被这一纸上谕惊得热汗直流。看来,再不“自惕自概”,就将被太后“概之”、皇帝“概之”了。
四十一自解兵权
曾国藩思之再三,认为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朝廷对自己放心,而朝廷对自己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手中这十几万军队。
四十二无兵不帅
清政府利用曾国藩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后,又怕湘军兵力太重,同样为其统治造成威胁,故迫令曾国藩自解兵权,裁撤了湘军。四十三客军难驭
四十四河防大计
对于曾国藩的“河防大计”,时人皆以为非,所谓“闻者皆笑其迂”。就连接曾国藩钦差大臣之任挂帅“剿捻”的李鸿章也讽刺说:“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知秦始皇千年后遇公等知音。”
四十五暗箭伤人
老于政治斗争的曾国藩明知其中另有原因:这是满汉矛盾的风浪再起,其导火线是曾国荃不识时务,中了湖广总督官文的暗箭。
四十六遗病难医
曾国藩想整顿吏治,却碍着湘、淮系官员而不敢行动,使他非常苦恼。
四十七入京陛见
慈禧号称“专断”,四次陛见皆她一人发问,专断是专断了,但连续接见,所论何事?茫无头绪,仔细琢磨,亦不过直隶练兵之事,似乎因他能练湘军,所以调来直隶练兵拱卫京师而已。
四十八天津教案
扬州教案已弄得他心力交瘁,现在又令他处理局势更为严重的天津教案,他怎不为之“惊恐万状”呢!
四十九举棋难定
天津教案不比其他教案,牵扯的国家众多,各国联合起来,对中国压力极大;而反洋教的群众面广,同时包括政府官员和士绅。双方力量都很大,互不相让,得罪了那一方都不好交待。
五十委曲求全
他自认“委曲求全”是中国“生民之福”,却不料因此而名誉尽毁,坠入了人生耻辱的深渊。
五十一津门名败
当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公布后,国人不骂慈禧太后,却单骂曾国藩。
五十二刺马疑案
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两江总督出缺,调曾国藩赴任,同时负责调查此案。
五十三疑谳难定
案结之时,朝野议论纷纷,皆说此案必别有隐情,不能宣于众者。五十四奏派留学
曾国藩是清朝官员中较早上奏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其所以如此,一是为容闳所鼓动,再是急需人才办洋务。
五十五造铁甲舰
曾国藩越想越苦恼,几天来制造铁甲舰的兴奋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只觉得浑身乏力,赶紧乘轮回到了南京。
五十六悒郁辞世
曾国藩说:“我觉脚麻。”话一出口便倒在儿子身上。
五十七大毁大誉
毛泽东20年代时“独服曾文正”的态度应该说对许多人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五十八近代新儒
一部《曾国藩日记》页页皆记着他自克自砺的情况,数不胜数。他经常以“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自勉,有一事与之不符,他就要痛骂自己。
附录一:曾国藩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曾国藩家族简表曾国藩大传一“巨蟒转世”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