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在维也纳出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奥地利萨尔茨堡,1934年迁居英国,1940年获得英国国籍,随后在巴黎、纽约、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回演讲。1941年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后移居巴西度假胜地彼得罗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该地和妻子一起自尽。

茨威格早年作为一个翻译家和诗人开始其文学生涯,翻译法语诗人艾米尔·维尔哈伦等人的诗作,1901年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银弦集》。他创作的小说和撰写的人物传记以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脍炙人口,在读者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他身后于(1942)出版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是世人了解欧洲文化的经典名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奥]茨威格
出品人:
页数:346
译者:舒昌善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4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61362
丛书系列:茨威格历史特写
图书标签:
  • 茨威格 
  • 斯蒂芬·茨威格 
  • 传记 
  • 伊拉斯谟 
  • 奥地利文学 
  • 历史 
  • 外国文学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禁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本书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克劳斯•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的笔下,伊拉斯谟是一个“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和一个思想自由的神学家,一个敏锐的时代批评家和一个温和的教育家,一个稍逊风骚的诗人和一个文采斑斓的尺牍高手,一个善于指桑骂槐说笑的人和一个弘扬人性的慈悲使徒”。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学校把所有海外学生统称为“Erasmus”。我当时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海外交流项目要以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但是看了茨威格写了一页就明白了。 伊拉斯谟,这个四海为家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个茨威格笔下“西方所有从事著述和创作的人当中第一个有欧洲意识的欧洲人...  

评分

这本书翻译的还不错,读来很顺畅。不过茨威格本人就比较啰嗦了。(作者栏里的“许崇信”是什么人加上的?)对于一开始伊拉斯谟如何名动公卿、享誉欧洲没有讲得很明白,尚待继续阅读补充。书的精彩部分自然是伊和路德的论战。伊因为怯懦终于退出了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  

评分

我不得不觉得自己在某些特征上与伊拉斯谟十分相似,因为过于理性与怀疑并且缺乏激情,从而不可能喜欢或坚持任何主义。可是拥有伊拉斯谟这种理性、温和的人真的在少数?不可忽视的直觉告诉我,尽管充满激情与热爱的人很多,但能把激情与生命力量转化为旺盛创作欲望力量仍旧稀缺...  

评分

我不得不觉得自己在某些特征上与伊拉斯谟十分相似,因为过于理性与怀疑并且缺乏激情,从而不可能喜欢或坚持任何主义。可是拥有伊拉斯谟这种理性、温和的人真的在少数?不可忽视的直觉告诉我,尽管充满激情与热爱的人很多,但能把激情与生命力量转化为旺盛创作欲望力量仍旧稀缺...  

评分

这标题的两个形容词太准确了。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梦”,说其古老,是指人文主义源远流长,就算是从伊拉斯谟算到作者也已经两百年了,可是依旧没有实现,所以只能是梦。其实我个人来看,怕永远是梦。 人道主义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好,不过真正在人类社会中怕永远只是梦。套句...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些人来过这个世界就像没有来过一样。有些人活了一个人生就像没有活过一样。璀璨的不只是珠宝。夺目的不止是辉煌。更是大海点点滴滴更是满天繁星点点。静默的人像伊拉斯谟。

评分

作为中立者,他被两个阵营拉扯又责难;作为调停者,他错过了沃尔姆斯和奥格斯堡的最高舞台(因为超然还是胆怯?);作为观众,他被胡滕和路德拉上擂台,又被时代的狂浪抛弃。而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他从未看见自己的理想实现。但不愿以悲情作结的茨威格安慰读者(也是安慰自己):“只有那些尚未实现的理想才会反复出现呢。”“世人如果不把这样一种给世人带来安慰的梦想提升为道义上的要求——如果世人没有这样一种最后的和最终达成相互理解的梦想,世人将永远不可能生活和工作。”熹微的烛火无法燎原,但使其不灭的人何尝不是美好心灵的守护者呢。

评分

人文理想的辉煌与悲情

评分

1933年希特勒上台,欧洲在狂热的裹挟下向分裂和战争一步步走近,从一战前的繁华走来的茨威格只能从伊拉斯谟的经历去寻求共鸣和慰藉,并且在未来走向了比伊拉斯谟更悲惨的结局。

评分

(2019.8~2019.10.15 )《奥斯坦德1936》塑造的茨威格和罗特简直就是伊拉斯谟和胡滕的翻版,一个禀性温和的人,爱惜羽毛,在关乎重大的分歧面前,既不能与昔日的朋友撕破脸皮,也不能向对方妥协,只好婉拒不见,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一段深挚的友谊。同时,一个像伊拉斯谟和茨威格那样的人文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爱好和平反对暴力流血和战争,崇尚理性抵制狂热,恰恰是这样的人,在盲目信仰所致的热病侵袭绝大部分民众的环境下,注定无法保持中立独善其身,会被时代的的政治浪潮席卷吞噬,所以伊拉斯谟和茨威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变换处所,永远处在流亡之中,绝无长久供其著书立说安适休憩的土地。他们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只有期盼后世,依靠未来继承这信念的人传承下去。这是伊拉斯谟的辉煌与悲情,也是茨威格的辉煌与悲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