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苏力是法学人士的异类。 苏力可谓典型的吃谁饭,砸谁锅的主。 著名法学院的教授,偏偏不“信仰”法律,致力于去法律之魅。 从《法治的本土化资源》开始,一些年轻法学人被此人带偏,鄙视自己“真诚”信仰法治的先辈们,张口科斯闭口波斯纳,莫名去读费孝...
评分 评分六十岁老者筆耕不辍,写作近五百万字,二十五页中英文参考资料,其中不乏《雷雨》《白鹿原》等近代文学瑰宝,《西厢记》等古代文学名著,乃至《双城记》《呼啸山庄》等外文文学经典,《万历十五年》等二手史料比比皆是,可见苏力老师平生涉猎之广。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
评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长远的时间线看来,所有人和理论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无尽变化才是恒常的规律。 只是有的理论用各种方式加上限定,尽力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偏颇,想同时得到普世价值的认可和接近真理。 《大国宪制》在后记附录里表明了自身观点就是偏颇,就是偷懒...
评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长远的时间线看来,所有人和理论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无尽变化才是恒常的规律。 只是有的理论用各种方式加上限定,尽力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偏颇,想同时得到普世价值的认可和接近真理。 《大国宪制》在后记附录里表明了自身观点就是偏颇,就是偷懒...
在苏力老师那里,宪制=构成。作为名词是constitution,作为动词是constitute。而且,他讲的“宪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的(1)一个结构,(2)整合和构成的事件、一个过程。他关心的历史中国的“宪制”,是历史中国整合的真实过程(33-34页)。
评分苏力的问题意识来源于他对法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受到波斯纳的影响,法律本身要被超越,从根本上是政治问题。不过苏力的这本书仍然是结构功能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进路,这些宪制论述并不是新鲜的见解,不过语言风格仍然是典型的苏力式风格。仍然记得他在课上的名言:你们不要迷信大学者,谁说20年后我苏力就不如罗尔斯呢?
评分内容和文笔都浮夸
评分非常精彩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此处是褒义)、演化论和后果主义视角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把家、国、天下的古代社会想象和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说清楚了,个别章节立论让人不舒服(如认为古代中国并不存在制度性性别歧视、皇权作为制度是一种法治、公民话语的缺失并非中国历史的“原罪”等),但整体而言让人信服。政治制度体系(苏力那里的“宪制”)的历史性和实用主义特征被表达得很透彻,“大国宪制”的标题不但是体现理论野心,同时也凸显中国制度建设困境的根本来源——丢掉了大国“包袱”,中国就不再拥有相对统一而灿烂的文明;继续大国甚至帝国的自我定位,则很难以文明国家建设现代国家(无论民族性、语言、文化如何)。希望“中国历代政治与行政”课程可以考虑列这本为参考书(当教材还是偏门了一点)。
评分苏力的问题意识来源于他对法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受到波斯纳的影响,法律本身要被超越,从根本上是政治问题。不过苏力的这本书仍然是结构功能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进路,这些宪制论述并不是新鲜的见解,不过语言风格仍然是典型的苏力式风格。仍然记得他在课上的名言:你们不要迷信大学者,谁说20年后我苏力就不如罗尔斯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