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国内“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响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她”字的 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等。主编有《西方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新史学》第3卷)、《西学与清代文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兴起》《明清之际西学文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没读过这本书,只是看到网上的评论,有感而发,写几句。 近代(准确地说,应该是20世纪初)以来,在这片大地上,以汉字的方式,诞生了很多虚词(不是助词之类,而是是无中生有的词,没有实际事物可指):中华民族和人民大概就是最重要的两个。说道这里,就想起前两天的一个新闻...
评分 评分满清不是中华。,可这作者一直说满清是中华。清军入关是偶然不是必然,清军入关是与日军侵华无异的无耻侵略,用再多狡辩诡言都改变不了此点。 清军入关后剃发易服,到处圈地,满人第一,无数的大屠杀,各地设满城监视汉人,日本人都没有满人凶残。 在努尔哈赤时期,满州极其野...
原本应当是新文化史视角下的近现代的民族/族群意识演变的选题,却呈现为冗陈的思想学术史,不能说不失望。首章中通过对新清史的驳斥而叙述清帝国的中国认同,其后便是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中华国族等概念的线性梳理,结论则仍是辛亥/抗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出现和国共争夺,但整体上颇为平淡,很多叙述完全是史料中所直言的,大可不必重复。虽然作者希望通过以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变化来看下层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受情况,但显然不很成功,反倒是陷入不断的材料解读中。最后以“演化论和建构论对举,批判后者而青睐前者,但这一组理论被作者对立起来就很成问题,演化论并非客体论,反而与建构论相似应属认同的主观论范畴。最后的附录则证明了学术批评和高屋建瓴远比付诸实践要容易得多。
评分第一章问题颇多,后面几章还是颇为可观的~
评分写的很扎实,对资料的把握和谋篇布局都不错。分析亦可,但理论水平太一般,结论部分写的毫不出彩。这可能这是土产历史学者的特点吧。
评分国族概念的形成,尤其国民党中华民族观值得看看
评分写作十分值得学习的一点是:分寸感。这样的题目,一到感觉要“偏”的时候肯定会“正”回来。偏伟光正,不会出现审查不过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