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思想史 汉宋之争 张循 历史 清史 清学史 中国哲学 哲学
发表于2025-02-03
道术将为天下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从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别对“汉宋之争”进行的研究已经不少,本书则将此二角度结合起来考察,并提出新的解释。有别于前贤较多注意高层的统治者,本书将眼光向下看——“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读书人”往往因为对科举之学抱有不同态度而沾上汉宋的意气之见,正是他们的不断卷入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为弥漫一世的风气。少数专业学人的“汉宋之争”则属于思想史的问题——当儒学发展至清代“汉学”的阶段,考据的兴趣被激起而难以扭转,与义理、德行等层面之间愈发离异乃至分道扬镳,由此呈现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然与此同时,作为整体的“儒学”的理念依旧强固,又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真正出现。既难以抑止考据的兴趣,又必须限制这种兴趣的发展以防止它同义理、德行等层面脱节,清代汉学(家)始终处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此即“汉宋之争”在思想史上的含义。可以说,“汉宋之争”是儒学在清代的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新问题。
张循(1978— ),四川成都人,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2015—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人。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史和文化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西部项目课题各一项。代表性论作有《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等。
张老师本书对手方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传统中的反传统,清代的学术发展到最后是否也可成为多元现代性的一种?
评分作者对清代中晚期汉宋之争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汉宋之争有学术界和读书界之分,而学术层面更多的是汉学内部的矛盾。以往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没有再对汉宋两边在进行细化分析,导致汉宋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边界模糊不清,本书正是在进行细化深入分析之后得出的以上结论。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最难确定的就是个案的代表性,本书在举例论证时有些结论就显得说服力不足。如论真正的理学家往往对汉学视而不见,可书中又举证理学家方宗诚批驳汉学家刘恭冕的义理,颇为矛盾。总体而言,本书确实为深入认识清代汉宋之争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评分该书从思想史角度考察“汉宋之争”,认为“汉宋之争”实际上是汉学内部的问题,是汉学发展带有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导致自身的裂变。参与“汉宋之争”的少数是专业学人,大多数是不专业的读书人。“汉宋之争”的第二重含义提出汉学内在的紧张:穷经和进德、考据和义理。汉学和宋学都有下学上达的独立路径。陈澧调和汉宋学,以孔门四科(穷经和进德)两合之,以考据和义理两分之。清代宋学家汉学化,方东树是典型。真正的沿着宋明理学而来的宋学在清代仍沉浸在对陆王心学的排斥中,没有和汉学有正面迎击。史料比较扎实,观点还是“系统”了些,不能完全避免目的先行的缺陷。
评分#当我们在讨论“汉宋之争”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评分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关键是我感觉其中有些话语显得牵强
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评分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评分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评分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评分在过往以人物和学说为中心的思想/学术史研究中,“谱系”总显得过于清晰、整齐,好像提到宋代就不得不说理学、朱陆之辨,提到清代就不得不说“汉学”与“宋学”,自然也就绕不过“汉宋之争”。 从上世纪初梁启超讲汉学兴于“反理学”,到世纪末余英时用“道问学”、“尊德性”...
道术将为天下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