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出了“世袭社会”这一解释性范畴,描述并分析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社会形态,并围绕着春秋时代世代沿袭的大夫家族,阐释了世袭社会的成因、运行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社会的鼎盛期同时也就是其衰亡之开始的原因,并说明了促使它解体的诸因素以及孔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本书的主旨是对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提出另一种观察角度和解释框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者一反“五阶段论”,按权钱名的分配方式(亦即统治阶级再生产的方式)考察社会形态,提出世袭社会与远举社会的二分。但似太用力于分疏“封建”的概念,对春秋的描绘细节较少,不大过瘾。可精当稳妥的宏观叙述是难得的本事,我写文章也很为此挠头,此书正可以作为典范。
评分半读而废。期待很高而阅读过程极不爽的一本书。是书之暴得大名,大约是因写作之时风气未开,这种研究路数还算新鲜的缘故吧。现在读来,拖沓啰嗦,对诸问题仅作表面观察及罗列,而未就内在原因做深入分析,如页176论中国之士由武转文是一转折,这一转折何以发生?(个人以为:官僚技术的发达使文士能获得政治权力;大规模步兵的兴起导致少数精英武士集团在战争中不占主导地位)页176论西方封建更关乎土地世袭这一经济因素,中国封建是血缘与政治权力的结合,造成此一区分的原因何在?(个人以为:西方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之则,其他古代文明则无)书中论点颇多可疑处,如P110卿大夫死后要归还封地(取证于西方封建社会),P15西周分封完成于成康,“政治封建仅仅发生在周代初期”(宣王时还有大规模分封,如封郑等,详李峰《西周的灭亡》)。
评分作者一反“五阶段论”,按权钱名的分配方式(亦即统治阶级再生产的方式)考察社会形态,提出世袭社会与远举社会的二分。但似太用力于分疏“封建”的概念,对春秋的描绘细节较少,不大过瘾。可精当稳妥的宏观叙述是难得的本事,我写文章也很为此挠头,此书正可以作为典范。
评分孔子一节最动人
评分“封建论”与其说提出新意,倒不如说是回归中国封建制的本意。对郭沫若的评论真是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