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是著名的肖像画家,母亲是著名的钢琴家。少年时期他曾有意当音乐家,学习了六年音乐之后,又放弃了音乐改读文学。1906年他随父母访问了德国,1909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又转到历史哲学系,1912年到德国马堡大学就读一年,研究新康德主义派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开始和一些未来派艺术家交往,并开始发表作品。十月革命后,他长期在教育部图书馆工作。
帕斯捷尔纳克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1914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之后又发表了《在街垒上》(1917)、《生活, 我的姐妹》(1922)、《崇高的疾病》(1924)等诗作。三十年代起以小说创作为主,先后发表了 《旅行护理》》 (1931)、《斯彼克托尔斯基》(1931)、《重生》(1932)等作品。卫国战争之后的1948年,他开始创作《日瓦戈医生》,1956年完成并在次年发表后,轰动国内外,并使作家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深度, 善于在历史演变的背景下透视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思想变异,真实而又细致地描写主人公多情而波动的内心世界与冷酷无情的客观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达到反思历史、呼唤人性的目的。《日瓦戈医生》便是他创作追求的集中代表。
《日瓦戈医生》真实地还原了苏联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真实思想——这使得苏联当局格外恐惧,而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更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政府不遗余力地打击报复,终令作者不堪忍受,“自愿”放弃领奖。帕斯捷尔纳克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成立之后首位放弃领奖的作家。虽为强权压迫,但他并不畏惧,一如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至死忠守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他说:“我们欠同时代人一笔巨账。多少年来我只写抒情诗或从事翻译,在这之后我认为有责任用小说讲述我们的时代。”
日瓦戈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三个女人,但实质上他只给予了两份爱情,对托妮娅是亲情之爱,对拉莉萨是充满缘分的知音慰藉之爱,对玛丽娅是无奈的非爱。 日瓦戈和托妮娅从小生活在一起,小时候两人都建立了无比厚爱的亲情关系,与其说他们是夫妻,倒不如说他们更像是兄妹。如果不是托...
评分上大学时,晚自习时常走出图书馆一楼的大阅览室,上楼去报刊阅览室翻看杂志。那时候很喜欢一本名叫《博览群书》的杂志。后来,有人为这本杂志做了一本选辑,我在书店看到,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书名叫做《透过冰雪的思考》,七八年过去了,google上已经很难搜索到这本书的踪影,...
评分一、战争与革命 (1)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于一九六零年孤独病逝于莫斯科的郊外。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苏联政府的谴责与排挤,社会上的各种舆论的压力和言语攻击,发展至最后塔斯社授权声明要将他驱逐出境。本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故土...
评分 评分日瓦戈之死(完整未删版) □任晓雯 一九二九年,夏杪。 日瓦戈赶早,去索尔达金科夫医院报到。电车出了故障,时走时停。雷电撕破闷热,一街尘土落叶,狂旋出风的形状。坐在车窗边的日瓦戈,感觉昏瞀无力。打不开窗,便往后门挤。他在怒骂和踢踹中,“从电车踏板迈到石板路上...
当反复的革命带来社会的动荡与家庭的分离,当人被瞬息万变的时代裹挟着前进,而不得不抛下身边的一切时,何为对?何为错?我不认为日瓦戈是渣男,他对每一个爱人的爱都是真的。同理,拉拉对丈夫和对日瓦戈的爱也是真的。作为资深渣男,我特能理解,并深表同情。 作为进步的代价,战争、革命,将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胞都卷入了政治运动之中。作者对革命前的那种一团和气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非常怀念,对苏维埃政权没有几句好话。也难怪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文中夹杂着大量的风光描写。真是太美了,看得我恨不得明天就动身去俄罗斯,住日瓦戈住过的城市,坐日瓦戈坐过的火车。 我平时对文学完全不感冒,这本书是我近10年来读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感觉畅快淋漓,特别是后面,从第13章开始进入高潮和精华部分。两周读完。翻译不错。
评分逃回来的最小要见的居然不是家人,老婆为他生儿育女,他却想着别人 跟情人及情人的女儿过着像是一家人的生活,不知道对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这么上心过 是个悲剧
评分苦难和忧愁是斯拉夫人不变的基调
评分苦难和忧愁是斯拉夫人不变的基调
评分苦难和忧愁是斯拉夫人不变的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