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孙中伦 纪实 非虚构 理想国 文学 中国 2017 当代中国
发表于2024-11-22
回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1、 一次“寻路中国”式的现实探索——作者孙中伦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2015年,大三结束的他突然决定休学一年,回国打工,成为了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大理民宿的店小二,甘肃定西的初中老师,成都漆器厂的学徒工,北京某网站的新媒体编辑……他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次何伟“寻路中国”式的观察和探索。
2、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历史和社会——对历史与社会的阐释往往湮没在宏大叙事和精英话语中,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探寻、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胡哥四处借款只为开一家奶茶店、河水吞噬了暖娟两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年纪轻轻却异常沉稳的庚壬是人人敬佩的“许领班”、王姐带着小女儿探望狱中的弟弟,天真的孩子仰头问道:舅舅为什么在玻璃里面……
3、 一段寻找自我的漫漫征程——“我会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可我并不知道那是谁”,带着这个最初的疑问,作者将自身的青春迷惘和价值困惑融入旅途见闻,通过最切身的体验,得出了青涩感性又非同一般的省思。终于,在他人的故事里,他释然了亲人的逝去、抚慰了青春的伤痛、了然了自我的追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自己,我们与世界和解。
《回来》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也是作者孙中伦的处女作,记录了他休学一年、回国打工的经历与所思。
2015年夏天,21岁的孙中伦大三结束,他决定中断学业,从美国波莫纳学院休学一年,回中国打工。他去到东莞、大理、定西、苏州、北京、成都,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寺庙居士、漆器厂学徒,一边流浪一边工作。
在东莞的流水线上,他追问工人们的生活与理想;在大理的民宿中,他遇见不得志的诗人;在北京的编辑室里,他对青春的痛与梦有了深切的感悟;在成都的漆器厂里,他理解了坚守和匠人的意义;在定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们中间,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贫穷的代价,以及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相遇和相知……
除了这一年的经历,他在给未能出生的胞兄的七封信中,写下了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对世界的求知和对自我的质疑,青春的迷茫、张扬和省思,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而在想象中的胞兄的七封回信里,他似乎终于完成了一场与自己、与家人、与世界的短暂和解。
孙中伦,生于1994年,美国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学生,主修PPE(政治经济哲学)和德语专业,罗德奖学金最终候选人,入选剑桥大学2017年社会人类学硕士项目。
有人说何伟笔下是一个中国青年不了解也不愿了解的中国。于是这本书唯一可贵便似乎是一位青年还愿意这样去记录,然而和旅行文学一样的写法,走马观花,不见观察不见凝练,只是信息的堆积——来声明我在观察。只能流水账对话,缓解尴尬的小标题,见面就问“生活有什么意义”。不怪作者,写成这样是必然。
评分不是看不上年轻人写的书,这个时候写东西,容易不单纯。报着寻路中国的期待来读,更是尴尬。
评分看不到太多意义。喋喋不休的平庸的叙事,并不会因为作者自给的解读就被拔高变得深刻。
评分作者说不是为了体验生活,的确,分明是为了写这本书。 走马观花的经历,从别人口中套出他所需要的故事,已被写烂俗的职业,配上“寻路中国”的名头,实在不忍直视。 若非出门的时候包里就带了这本书,估计看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
评分我觉得很适合20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阅读
这不是一本适合所有人的书。 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自己。迷茫,思考。鄙夷着所谓优秀的光环,鄙夷着有时沾沾自喜的自己。世界上有丰富心酸的人生,了解他们的故事是一件令人满足且幸福的事。 “她要去发掘、见证这个世界庞大的可能性。无关好坏、无关善恶,...
评分我很少读同龄人的书,是因为听长辈说,属于青春的文字是短暂的,昙花一现,虚无缥缈,带着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读中学的时候,迷过一些“80后”作家,现在想来,留下印象的屈指可数,或许是这个时代真的变了。祛魅的世俗时代,追求的是快速消费,商业资本裹挟着文化...
评分原本以为,孙中伦《回来》的读者,更多会是与作者接近的同龄人,新书面世两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一方面,不少60、70、80的读者非常喜欢这本书,甚至毫不吝啬地发出溢美之词;另一方面,很多甚至连书都没翻过的年轻人毫不犹豫提出了苛刻的批评,譬如,“要是家境好不缺钱、我...
评分很爱阅读非虚构的个人史,像正午、中国三明治等的兴起,以及一批年轻的非虚构作者的异军突起,让我觉得中国写作领域是充满希望的。 正如书中东莞的工厂、大理的人民路、定西的学校、北京的单读编辑部和成都的漆器厂这五段叙述中,尤其喜爱成都漆器厂的故事。特别是在作者描述了...
评分回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