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里斯托弗·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主要关注宣传问题、民主问题,以及媒体理论与媒体实践。他的主要著作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包括:《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Science of Coerc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1945-1960)、《反弹:冷战时期美国对纳粹党的招募》(Blowback: America's Recruitment of Nazi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Cold War)、《炫丽的金发野兽:二十世纪的金钱、法律与大屠杀》(The Splendid Blonde Beast: Money, Law, and Genocid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里根与布什时期的国家安全指令:美国政治军事的解密史(1981-1991)》(National Security Directives Of The Reagan And Bush Administrations: The Declassified History Of U.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licy, 1981-1991)、《大学与帝国:冷战社会科学的金钱与政治》(Universities and empire : money and polit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during the Cold War)等。
译者王维佳,博士,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当前主要关注战略传播史、宣传机制与手段、媒体化政治、媒体批评等领域的问题。出版专著《作为劳动的传播:中国新闻记者劳动状况研究》,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译者刘扬,博士,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对外传播和中国新闻史,发表研究文章五十余篇。
译者李杰琼,博士,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经济信息传播。研究成果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之方汉奇奖二等奖等。现主持国家级课题与北京市课题。
本书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传播学既然选择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登陆点,那就意味着它不仅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
评分一本主流传播学研究知识的生产史,内容繁杂但有条不紊,让人耳目一新。所谓主流,不过是迎合战后的帝国管理术。
评分3分之1是不可考的人物和文件的简介,剩下的3分之2是抽象的注解。
评分干货太多,这才是学传播学应该读的第一本书。
评分二战后期和冷战时期的心理战对后来传播研究和主流范式的影响,“心理战”一词的后续演变和发展。早期学界共同体的形成首先就是内化一套共同的价值观(既与政府合作项目),认可政府/军方的意图;后期,在遭遇危机(麦卡锡时期)时圈地抱团的强化主流范式的理论、方法和标准,排斥反对的声音,用意愿的美好出发点(爱国、中立、对第三世界的人道主义)来自证合法性和正当性。很喜欢这本书,了解传播研究和理论的生成情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