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海勒 N.Katherine Hayles,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約翰﹒查爾斯﹒希利斯文學講席教授。精通英語和化學。代錶著作《計算機,我的母親》《數字主體與文學文本》,與人閤編《混亂與秩序》。
本書深入探究 “身體” 在信息時代的命運,責無旁貸地闡明我們所身處的虛擬時代以及未來的走嚮。我們作為 “人類” 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瞭,我們終將成為 “後人類”。人類為什麼會嚮 “後人類” ?“後人類” 到底意味著什麼?人類要加入恐龍的隊伍,成為被淘汰的物種?智能機器人會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貫技術與文化的曆史,從控製論的誕生到人造生命的齣現,凱瑟琳﹒海勒梳理齣三個相互交織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體;賽博人的文化觀念與技術建構;控製論對人本主義主體的消解。深入探究“身體”在信息時代的命運,闡明瞭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未來。人類必須與其他生命形式共享這個星球甚至人類自身。
终于读完了这本在科技史和科幻评论之间多次横跳的书。喜欢三四六章,谈控制论的发展史,输入的密度高一些。关于小说的五、七两章就读到几次犯困;第九章好一些,但也是它选择的作品自身足够紧凑有张力,分析则没有太多新鲜的意思。 作者在首尾都提到本书是要讲三个故事,信息的...
評分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評分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評分这本书不是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叫后人类主义,核心是提出一种对人的理解——“后人类”。后人类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像笛卡尔想的那样就是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存在,意识和身体纠缠不清,自我和他人纠缠不清,人和人使用的工具(技...
以時間為軸對後人類發展史的探討,卻一直被其論題本身的分裂性和復雜性撕扯。而在淬骨煉心的拉扯和重構中,作者奉上瞭信息的具身化,記錄瞭電子人的偶像化,論證瞭我們作為後人類無法抵抗,或許恐懼,但是必須順應的後現代曆程,即打破界限,不斷分化的宿命,並希望人們可以認清這一過程中逐漸強大的真正的自我。
评分翻譯有問題的地方很多。
评分我實話實說,我沒有讀懂,並且和翻譯因素的影響關係不大。等以後如果需要關注到後人類、賽博格、人機交互、虛擬現實、交感幻覺還有科幻裏的賽博朋剋小說的時候,肯定要翻齣來再讀一遍。Katherine Hayles作為一個文學教授能把這個副標題內容擴展到讓人一點都讀不懂,還是蠻厲害的。。
评分論證很周密,偏嚮科哲(立足於維納的控製論)。人類從始至終都是後人類,從來沒有應然的、固定的人類主體性,主體性一直都在與客體的相互關係中被建構、流變。在未來的賽博世界,由於義體的普遍應用,人類的認知模式、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將更加復雜多變,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及其之間的關係皆有可能。
评分第一個故事強調信息如何失去“身體”,即如何被概念化,成為與物質形態相互分離的實體,而物質形態曾經被認為是信息賴以棲居之地; 第二個故事集中關注電子人如今在二戰之後被塑造為技術産品和文化偶像; 第三個故事與前兩個牽涉頗深,它是關於一個具體的曆史概念/建構(“人類”)逐漸讓位於另一個不同的觀念/建構(“後人類”)的故事。 我們從來都不是現代的;序列化的控製論曆史——從既定的網絡中誕生,變成物質的真實,被社會約束,被話語建構——暗示,由於相似的原因,我們一直都是後人類。——布魯諾·拉圖爾《我們從來都不是現代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