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海勒 N.Katherine Hayles,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约翰﹒查尔斯﹒希利斯文学讲席教授。精通英语和化学。代表著作《计算机,我的母亲》《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与人合编《混乱与秩序》。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终于读完了这本在科技史和科幻评论之间多次横跳的书。喜欢三四六章,谈控制论的发展史,输入的密度高一些。关于小说的五、七两章就读到几次犯困;第九章好一些,但也是它选择的作品自身足够紧凑有张力,分析则没有太多新鲜的意思。 作者在首尾都提到本书是要讲三个故事,信息的...
评分变成后人类既引起恐怖也带来欢乐,恐怖在于“后”字步步紧逼着人类所剩无几的平静日子,如《西部世界》中德洛蕾丝的复仇,说真正的众神就要来了,他们很愤怒。但欢乐在于或许将人类意识下载到计算机的实践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或者令大众接受,具身的人类是数千年历史进化的结果...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在科技史和科幻评论之间多次横跳的书。喜欢三四六章,谈控制论的发展史,输入的密度高一些。关于小说的五、七两章就读到几次犯困;第九章好一些,但也是它选择的作品自身足够紧凑有张力,分析则没有太多新鲜的意思。 作者在首尾都提到本书是要讲三个故事,信息的...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在科技史和科幻评论之间多次横跳的书。喜欢三四六章,谈控制论的发展史,输入的密度高一些。关于小说的五、七两章就读到几次犯困;第九章好一些,但也是它选择的作品自身足够紧凑有张力,分析则没有太多新鲜的意思。 作者在首尾都提到本书是要讲三个故事,信息的...
论证很周密,偏向科哲(立足于维纳的控制论)。人类从始至终都是后人类,从来没有应然的、固定的人类主体性,主体性一直都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被建构、流变。在未来的赛博世界,由于义体的普遍应用,人类的认知模式、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多变,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及其之间的关系皆有可能。
评分控制论x后现代,文本、理论与考证。不过译者似乎是没有哲学基础,很多名词都没有采用惯例译法,比如把巴特勒的performative language翻译成行动性语言(?)
评分第一个故事强调信息如何失去“身体”,即如何被概念化,成为与物质形态相互分离的实体,而物质形态曾经被认为是信息赖以栖居之地; 第二个故事集中关注电子人如今在二战之后被塑造为技术产品和文化偶像; 第三个故事与前两个牵涉颇深,它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建构(“人类”)逐渐让位于另一个不同的观念/建构(“后人类”)的故事。 我们从来都不是现代的;序列化的控制论历史——从既定的网络中诞生,变成物质的真实,被社会约束,被话语建构——暗示,由于相似的原因,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来都不是现代人》
评分排除掉几乎每页都有的错译、翻篇就能看到的各种前后译名不同以及各种游走在病句边缘的「人工智能翻译」,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在中文语境下)毋庸置疑。泛泛来看,全书文绕地控制论、信息科学与科幻小说三个主题其实都并不新鲜,前人已有不少研究(看本书尾注就能知道),本书在此之上虽然并未能非常有机地整合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除去将控制论与文学文本及极少数的当代信息科学实验进行薄弱关联外,也并无什么理论创见,但在保证了这样一锅大杂烩的易读性的情况下,还能使观点明晰且不滑入论战中的任何一个极端,应当说是非常难得的。个人比较困惑的是,作者是一个做文学理论的,可是整本书中最好的章节却是三章讲控制论的,三章小说分析却都有些流于形式,兜兜转转却难以明确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文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评分我实话实说,我没有读懂,并且和翻译因素的影响关系不大。等以后如果需要关注到后人类、赛博格、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交感幻觉还有科幻里的赛博朋克小说的时候,肯定要翻出来再读一遍。Katherine Hayles作为一个文学教授能把这个副标题内容扩展到让人一点都读不懂,还是蛮厉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