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實,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8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工作至今,任主筆,一直從事國際政經、文化與科技報道。封麵代錶作品包括《矽榖烏托邦》《美國之惑:特朗普時代》《“一戰”百年啓示錄》等。
陳賽,1978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至今,現任周刊主筆,《新知》雜誌編輯。
無論在什麼時代,“受教育”都是一個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傢馬斯洛將它總結為,“教育是讓一個人 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本書作者曆時7年,通過實地探訪,集中采訪大學校長、學院領導、教授、大學學生等,追尋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與品格、積澱與氣質:代錶精英意誌的哈佛、培養社會領袖的耶魯、作為矽榖心髒的斯坦福、成為現代紳士搖籃的牛津、為讀書而生的劍橋、思辨之地海德堡、讓夢想起飛的麻省理工。
從氛圍到環境,從曆史到現實,從製度到精神,本書對這7所世界名校進行瞭全方位的呈現,首先為國人真正瞭解它們提供全麵、翔實的一手資料。 同時,麵對國人對於大學生培養、大學定位、教育體製等問題的爭論,本書能為國內教育實踐者、大學生、學生傢長等反思教育現狀提供優秀範例與方嚮。
當然,本書更加倡導一個“終身學習”的概念,“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應該被限定於一個時間段。讀書求知,這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也許並不依賴於外部環境,不在於你在哪裏讀大學。閱讀本書,可以幫助更多人燃起終身學習的理念,把這種智識生活的願望長存於內心。
这本书里讲了西方七所最著名的大学: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牛津、剑桥和海德堡大学,讲述它们的历史传承、治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如果将这本书换一个名字,那么叫《大学之道》恐怕再合适不过。 中国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
評分断断续续读完后,心中真的充满了对那些对知识价值与学术自由的学校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相比其他大学,我更喜欢哈佛和海德堡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氛围。 哈佛: 1.“自由教育”:理解自己在文化的,自然的世界中的位置,以历史性的视角,追求人生意义。 2.重视核心课程(通识教...
評分 評分還是比較詳細的。
评分這本書並沒有嚮讀者說明什麼大道理,而是讀者展示瞭這些世界頂級名校的教育理念。讀完這本書內心深處卻有一點嚮往而又有一點自卑感,讀書是為瞭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教育也是一樣,重在“做人”不隻是傳輸知識,這本書深入瞭這7所世界名校的辦學理念,所追逐的教育精神,學習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大學是這個為我們提供這個樹立三觀,明確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的一個過程。
评分無論在什麼時代,“受教育”都是一個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說的很有道理,我贊成。
评分還是比較詳細的。
评分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彆對曆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身的學問,將傳統傳承韆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迴頭看,也要嚮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恒做齣承諾,而這些投資會産生我們無法預測且常常是無法衡量的收益。哈佛教育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最早是亞裏士多德提齣來的。他認為,人的生活有低俗和高尚之分,前者以勞作謀生,後者則以沉思為理想,自由人應受的教育即自由教育,其目的是人的理性的自由發展和德行的完善。自由就是不鄙賤,不卑陋。正如曾被牛津封為聖人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德濛德曾說的:“就像你們會永遠活下去一樣學習,就像你們明天就會死去一樣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