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碧莲,(Gish Jen),美国华裔作家。其父母在20世纪40年代从上海迁往美国。她于1955年生于纽约长岛,197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进修,中途辍学,1983年在爱荷华大学写作班获得艺术硕士学位,199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这是作者任碧莲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但却收获了非常大的关注,为什么?因为她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视角。在本书前三分之一的篇章,作者都在着重笔墨进行描写,一方面描写其父亲所写旧时中国、庞大繁荣的地方贵族家族生活境遇,另一方面描写作者在美国期间或接受教育时所产生的新经历及其架构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其学生和身边的典型美式思维方式的观察。在本书后半篇部分,作者开始引用各种心理学研究、行为研究、写作研究的方式剖析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完全察觉到的。
在未来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年轻的读者极其需要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使其成为辨析地了解自身、解读世界的利器。本书既解读了传统东方式的价值观及客观性,又阐释了西方叙事手法中对道德、文化延续以及源自生活的真实性。本书将彻底颠覆我们对自我辨识及艺术创作的认知。
书名虽为《老虎写作》,但全书并没提及老虎,也并不是只在讲写作,而是更多的提及自我认识,艺术创作和中西文化造成的差异,所以书名有点钓口味的感觉,但真心吸引了我。不得不说我真是被写作俩字吸引,觉得找到了一本指导写作的工具书,但读完全书,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是全书都...
评分众所周知,猫和狗在一起经常打架。关于打架的原因,有专家解读说,主要是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狗表示友好的方式是用前爪去踩或者摸对方,而对猫来说,这是进攻的表示;而猫表示友好的方式是发出轻微的呼呼声,而这恰恰和狗发怒的声音很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造就...
评分美籍华人作家任碧莲女士的父亲85岁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人生小传。作为他的读者,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的作家,任女士敏锐地感觉到他所叙述的一切,对西方人来说多少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因为在这份32页的自传中,她父亲在前面一直都讲自己的“祖上”如何如何,直到第8页的时候,才...
评分曾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引出了我们长久的疑问,老虎帕克是否真正存在过?这样一头凶猛的兽究竟是同船难友,还是少年心中的暗黑所在?亦真亦幻中,老虎帕克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森林。老虎来去自在,人心一场扰动。任碧莲也是这样,凭空就来搅了一局。 《老虎写作》是任...
评分——读《老虎写作:艺术、文化与依赖型自我》 任碧莲,我没看过她的作品,我却在认真地、仔细地、耐心地咀嚼她的话——《老虎写作》,由三个讲稿编撰而成的小册子。在这组讲稿里,她有意识的比较她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所特有的东西方叙事视角。 任碧莲出生在美国,他的父亲则在中...
在最初,Jen 陈述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一个以相互依存为标志,由此而来的是共性、角色、忠诚,一个以独立自主为标志,强调独特、能力,价值,此后,言论向对叙事的关注发展,并悬置了差异的讨论,其间,她拿出王琦的研究来证明,中国文化心理中,将印象与背景捆绑在一起的倾向,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可以独立呈现事件,考虑到 Jen 的家庭传统,她的判定尚且是可疑的,就这样吧。
评分很棒!这本书从作者的华人父亲的自传讲起,讲到父亲的自传跟美国人的自传的显著差异,从而引发作者关于东西方艺术作品中“自我”的分析、探讨。虽然我不是学文学出身,但是书中关于跨文化的比较非常吸引我。比如中国人从小就被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被教导要关注环境,这种对环境、关系的关注导致的相互依存型自我,在写作中”自我“也是被削弱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针对从小移民到美国的亚裔大学生所做的研究:请他们写一周日记,研究者发现他们的自己里对”自我“的描述非常少,仿佛亚洲人不会讲故事——其实故事被过滤了,他们更关注环境和他人的感受、评价。同意作者的分析:相互依存的自我被镶嵌在了一种具有强化来源的文化之中。这些来源包括母亲的风格、游戏风格和教育风格、饮食风格。书很薄,但是很耐读,会读第二遍。
评分以文学作者的敏感体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父亲年老后的自传切入:“为何不写自己?为何总写那栋老宅?”幽默,通俗,也大抵切中了某些要点。中国的人更依赖于人际关系,是“社会的人”;而西方的人则更为独立。在叙事策略上,东方更注重环境、历史、社会;西方则着力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比起美国,欧洲则有些零散琐碎,意象叠拓);直到卡夫卡昆德拉之后,才加入了实力社会的关怀。紫砂壶的暗喻:过去一壶壶的浸泡为如今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深度。
评分跟写作关系倒不大,但是第一讲对于父亲文本的分析使我颇有感触。
评分书中作者提到她的父亲在具体描述任何人之前,首先通过描述建筑架构或者居住环境来诠释他所在的世界的权力结构,这一点让我感受到了建筑架构与文本主题存在的联系性。后来还提及中国传统的“背景”内涵与西方的“背景”内涵的差异性以及被对待的不同态度,显示了不同的文化。准备读第二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