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小说家、剧作家。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1949年,以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确立了作家的地位。主要作品还包括《潮骚》(1954年,获新潮社文学奖)、《金阁寺》(1956年,获读卖文学奖)等。他的作品也得到了西方评论界的重视,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著作被翻译成英语等外语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丰饶之海》四部曲,是三岛由纪夫生前最后写作的作品,包括《春雪》(1965)、《奔马》(1967)、《晓寺》(1968)和《天人五衰》(1970)。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久远,从大正初年(1912)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约六十年间,几乎涉及这个时期内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是一部全景式的巨著。这部被日本人称作“大河小说”的作品,对人生中的根本问题一一加以拷问,诸如生存、爱恋、战争、死亡和佛缘等,最后演绎出“世事皆幻象,人生即虚无”这样一个主题。
《春雪》是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四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松枝清显的恋爱悲剧和他的死,是三岛文学艺术美的升华。松枝清显与伯爵的女儿聪子相恋,在聪子被天皇敕许给洞院宫三王子治典王之后,仍与她保持联系并且让她怀了孕。聪子堕胎之后在月修寺私自削发为尼,清显亲赴月修寺欲会见聪子,被聪子婉拒。清显心力交瘁,回到东京次日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岁。
在很大程度上,《春雪》中悲剧的酿成也许应归咎于清显的青涩与任性。但我的观点是聪子也难逃其咎,绝非清清白白。或者,这并非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他俩人谁都没错,只是不配而已。他们因彼此的外在美与优雅互相吸引,但内在却相互排斥。很难想象他俩人能作为夫妻天长地久,...
评分 评分在很大程度上,《春雪》中悲剧的酿成也许应归咎于清显的青涩与任性。但我的观点是聪子也难逃其咎,绝非清清白白。或者,这并非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他俩人谁都没错,只是不配而已。他们因彼此的外在美与优雅互相吸引,但内在却相互排斥。很难想象他俩人能作为夫妻天长地久,...
评分大概是时代的隔膜,又或者日文功力不济。 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坎坷和挫折感,对于日本读者,想必也是如此。 对我造成困难的自然不是众多的汉字词汇,是那种古典主义的文法。 19世纪的小说多半都有这种风格,绵延到20世纪。 加之国家兴亡的大时代,作家很难跳脱世事,文学也就有...
评分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看的时候没注意,直接随意看了郑民钦翻译版本的,觉得语言丰富,流畅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完之后看到唐月梅翻译版,发现差别挺大,凌乱一阵之后,看到网上说的比较火的文洁若李芒版,还是不太一样,就直接到图书馆把原文以及各...
时隔四个月,重读《春雪》。 清显的生命仿佛生就为赴感情的战场,那双病态珍惜来只为感情流血的手,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他的生命必然成为一桩自为且人为的审美事件。 开头和结尾都落满死影。开头那张凭吊战死者的照片,“漫山遍野的巨大群体的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思,犹如一个沉重的巨大铁环向中央徐徐收缩”。那悲哀,因其沉重,故喻之铁;因其形状,故谓之环;“向中央徐徐收缩”,言之程度加深,逃无可逃。而结尾那段雪中访寺更令人印象深刻。“恒转如瀑布”,一刹那诸法存在,旋即化为乌有;阿赖耶识和染污法互为因果,每一刹那因灭亡而产生了时间;每一刹那断绝与灭亡,因为时间会连续出现……于是暗示了死与轮回转生——“刚才做了个梦。还会见到的,一定能见到,就在瀑布下边。” 于是,我从书架上抽出了《奔马》。
评分译笔很好,典雅大方流畅自然。 炙热偏执的爱大多如此吧,得不到物且能释怀,人却像是始终被挠着痒痒,噬蚀着心房。前部分读时且能思考,到了中后段,任意的散发吧,倏忽入了画卷似的,看这画笔如何摆弄下去吧。清冷而哀美...确是春雪啊(第一本三岛... 应该是我喜欢的作家)(其实说不出心想的,春雪易逝,看书时飘着雪,合书时已然融入大地,仅余上述的湿润了)
评分我又放弃了,我什么时候可以走出舒适圈
评分隽永美文翻译入骨,唤忆若干。花开堪折然樱凋入雪。中落贵族在后明治集权中无法出头,沉淀为清显-聪子冲突而互补的性格,前者以于连式冰冷自尊叛逆自毁压抑幸福,后者承担一切遁阿赖耶识之海。
评分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第一部:无果的恋情飘散在春雪之中,行文透出大和民族骨子里病态的优雅与孱弱。清显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太敏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