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过去与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我们何时有义务遵守法律,何时没有? Eichmann无疑是个奉公守法的公民,尽忠职守的军官。他对待亲朋好友的态度 “not only normal but most desirable”;在他的自述中,唯一让自己感到良心不安的事情是未能完成上级交代的本职工作(" he would have had a bad conscience only...
评分1961年4月上旬前往以色列旁听艾希曼审判,一个月之后离开,5月10日抵达比利时,在巴塞尔呆了一周,见面雅斯贝尔斯,5月17号前往慕尼黑,住到6月中旬。在此期间,她给友人玛丽·麦卡锡的信中提到了关于此前不久耶路撒冷之行的感受;后来回到美国开始撰写此书,阿伦特致玛丽信中...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12/22/%e4%bd%a0%e7%9a%84%e9%a1%ba%e4%bb%8e%ef%bc%8c%e9%93%b8%e5%b0%b1%e4%ba%86%e5%bc%a5%e5%a4%a9%e5%a4%a7%e7%bd%aa/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6年12月14日 ------------------------------------------------------------------------...
评分不知从何时起,在既定的思维中就认为在现有的所有民族中(过于具体的民族划分此处不涉及),有三大民族绝对站的上所谓的民族之林峰尖。犹太人和屠杀过他们的日耳曼人就占其二。对于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可以说推动了人类发展的犹太民族,一直认为是一个有智慧,理性且深...
评分看完电影《汉娜·阿伦特》之后一直想看,真是拖了好久才翻。“平庸的恶”虽然是一个听上去并不复杂的命题,可在战后那样的解放浪潮里,有一位犹太女性能发出如此理性的声音,足以说明她对哲学和思想本身的热爱。
评分阿伦特确实是个不妥协的勇士,言辞锋利,绝不畏惧,为阐释观点,不惜四面树敌。她的观察异常敏锐,思考相当深入,平庸之恶概念确乎石破天惊。本是一本法庭审判记录,却给人很多的启发。这样的书值得更多的人阅读。
评分完全能理解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刻画引起的反弹,但是能跳出苦难本身来看灾难形成的,从而累积更好的经验来杜绝未来灾难的再次发生,确实要比已经看了太多杀戮的描写而来得更有层次。因为发表的文章连载于《纽约客》,也某种程度上让本书的观点更为独特激进,下结论下的更狠,这也能保证阿伦特的观点过了几十年,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生命力。艾希曼这个形象非常的活,但是也许也只是活在阿伦特的笔下,真正的艾希曼,恐怕艾希曼自己也不清楚是如何,但是通过艾希曼也窥见在极权主义下,自以为没有恶的人,是如何走向了真正的大恶。至于这样的恶是不是平庸,从结果看,真的不能叫平庸了。
评分看完电影《汉娜·阿伦特》之后一直想看,真是拖了好久才翻。“平庸的恶”虽然是一个听上去并不复杂的命题,可在战后那样的解放浪潮里,有一位犹太女性能发出如此理性的声音,足以说明她对哲学和思想本身的热爱。
评分断断续续读完,前面颇觉繁冗,后面渐入佳境。阿伦特真是长于说理短于叙事,无论是对艾希曼审判的庭审报道,还是对纳粹屠犹背景的介绍,都显得有些拖沓杂乱。副标题中的“平庸的恶”虽是直到书末才出现,但贯穿于阿伦特塑造的艾希曼形象始终,然而这个后来被当做焦点探讨的主题却非本书格外着眼所在;阿伦特最为关注的是,对于在可称为“行政性屠杀”的集体犯罪中的具体犯罪人,如何通过一场合乎犯罪性质的恰当审判予以惩处进而伸张正义。无疑,阿伦特认为耶路撒冷对艾希曼的审判没能达到她所期望的标准,甚至是浪费了这个经典的案例。结语处对“反人类罪”的探讨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推荐一阅。本书翻译基本过关,但未能传达出阿伦特因之备受批评的尖锐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