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訪談 思想史 李懷宇 思想 文化 中國近代史 訪談 *北京·中華書局*
发表于2024-11-05
與天下共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作為“文革”後發揮瞭重要影響的一批知識分子的代錶,葛兆光、鍾叔河、周振鶴、吳思、鄧曉芒、許紀霖、李輝、陳來等當代著名學人,從各自的專業視角齣發,觀照曆史與未來,思考個體與傢國,瞻望世界與中國,對當代中國之由來與走嚮提供瞭各自的解答,赤誠之心見於言錶。在這樣多元的答捲中或可發現無限可能,在思想的碰撞與激蕩中或能尋得醒世良方。他們的社會關懷和問題意識,也深刻地反映瞭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與曆史脈絡。
葛兆光:重新思考“世界之中國”
近年來,每年葛兆光有一兩個月客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餘英時先生時相論學。餘先生有言,“我對政治隻有遙遠的興趣”,但這不妨礙他有中國情懷。葛兆光也說,“我不會和政治近身肉搏,那不是我的特長”,但並不意味著他沒有政治關懷。在視野所及的學術界,葛兆光看到:“在美國,學術和政治離得很遠,所以在學術上專業化、規範化和技術化相對比較厲害。但中國是學術與政治始終分不開。我想,中國知識分子傳統還是很厲害,道統對政統,總是希望有所製約;當思想不能夠自由錶達,就要通過學術來錶達,那麼,學術背後的政治關懷當然就很厲害。在學術尤其是在曆史領域中,思想史是最容易涵納政治關懷的。”
在《宅茲中國》中,葛兆光強調有一個曆史中國,有一個政治中國,還有一個文化中國。文化中國就像餘英時先生的名言:“我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葛兆光專門請人刻瞭一方“無處非中”的印章送給餘先生。 “這句話有一個意思,就是說地球是圓的,沒有哪裏不是‘中’。艾儒略當年寫《職方外紀》,恐怕就是為瞭破除中國人認為自己總在天下中央,彆人都是四夷的觀念。在一個球麵上,可不是哪裏都是‘中’嗎?‘我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跟‘無處非中’意思好像可以相通,也閤乎‘世界公民’的看法,世界主義的文化立場和身處某個國傢的生活現狀,完全可以結閤起來。其實,餘先生最愛中國,所以纔有《情懷中國》這樣的書名。我經常講,最深切的愛國情懷,有時反而常常在外國。”
坐看學界雲起雲落,葛兆光不免有一點悲觀。他說:“歐美學術爭論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激烈爭論到最後,大傢會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可我們這兒學術爭鳴好像是一個反常現象。自由爭鳴的環境是很多人一起辯論,卻並不影響到生死存亡。可是,現在的製度使得學術辯論有點兒像生死存亡或者是爭一塊大餅,因為大傢都像是在一個大鍋蓋下麵,大傢紛紛試圖找到自己存活的地方。如果說自由的學術爭鳴,首先,輿論環境和學術環境應該是自由的,可是,現在有些話總是要麯裏拐彎或者含蓄隱晦地說,而且,更可怕的是,有些大聲說的話是說給上位的人聽的,有些大聲說的話是說給外國人聽的,還有些小聲說的話,倒是說給本土的人聽的,所以,聲音就不太一樣。”不久前,葛兆光寫瞭一篇文章叫《人文學科拿什麼來自我拯救?》。
李懷宇:在《宅茲中國》裏,你寫的問題看起來非常宏大,但是用瞭很多具體的案例來分析這些問題,當初的思想起源是什麼?
葛兆光:寫《宅茲中國》有一些原因,我寫《中國思想史》到最後一章叫作《1895年的中國》。
李懷宇:張灝先生認為1895年很重要,是中國近代思想轉型的關鍵年份。
葛兆光:我跟張灝先生的意見完全一樣。我們都認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關鍵年頭,並不在1840年,而是在1895年。這是因為中國人的觀念被真正觸動,覺得不變不行,而且非大變不可,是在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不是被英國、法國這些西方“列強”打敗,而是被日本這個過去的“島夷”打敗,中國纔會被真正觸動。從這個時候起,中國被拖入一個更大的世界裏麵,中國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中國。我本來的計劃裏麵,是準備要寫第三捲的,第三捲裏寫1895到1989年。我認為這就是中國的“20世紀”,20世紀提前在1895年開始,提前在1989年結束,這是一個完整的時段。後來發現沒法寫,資料太多,我也沒這個能力。因為我的專業畢竟是偏嚮古代的,所以後來我就放棄瞭。但是,寫到第二捲最後的時候,我在歐洲訪問,在那裏就開始琢磨這個問題:當中國1895年不得不進入亞洲、進入世界,已經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自我完整的天下帝國,那麼,這個時候,中國怎樣反過來重新界定自己?中國的疆域、民族、國傢的定位到底應該怎麼樣?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20世紀的中國,有三個思想潮流是很重要的,一個是民族主義,一個是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當然還有一個是也來自歐洲的社會主義。這幾個主義在互相角力的時候,齣現瞭一個問題:中國怎麼樣重新建構一個現代民族國傢,怎麼樣融入世界,並跟世界平等相處?由於傳統中國有一個朝貢圈的曆史,因此還有怎麼樣重新跟周邊妥善相處的問題。所以,重新界定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一直覺得中國這個國傢是非常特殊的,它跟歐洲不一樣。歐洲那些國傢是14、1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語言、民族、文化重疊的現代民族國傢。中國從秦漢的時候就是一個國傢,可是這國傢變來變去,一會大,一會小,到瞭清代甚至把滿、濛、迴、藏、苗都給整編進來瞭,就形成一個非常特彆的龐大的共同體。這共同體怎麼樣包容不同民族,怎麼樣界定自己是有限國傢而不是無限帝國,這些問題很復雜。所以,我寫完《中國思想史》以後,覺得沒有能力去處理第三捲瞭,我就開始看一些跟中國有關的周邊的文獻,像日本、朝鮮的東西,看著看著就産生瞭一些想法,包括我們現在提倡的“從周邊看中國”。從2001年到現在,我一直在琢磨所謂亞洲或者東亞的一些問題。這就是我寫《宅茲中國》的一個背景。特彆是,我覺得現代中國仍然是天下帝國和現代國傢在觀念上糾纏在一起的國傢,也就是說,在有限的國傢範圍,卻又有無限帝國的夢想,一會好像是世界中心瞭,一會好像覺得世界有一個美國老大帝國也蠻不高興的。這些問題除瞭現在政治學的解釋以外,有沒有一個思想和曆史的解釋?中國現在睏境很多,周邊在12、13世紀的時候,就開始在意識上自尊,自我中心化,所以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都和我們麵和心不和,開始瓦解我們這個想象的“天下”。到瞭明代,更遠的西洋人來瞭,中國被拋進一個新的大世界裏麵,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這也是一個大睏難。到瞭清代,藏、迴、濛、滿、苗、彝都在中國裏麵,認同問題怎麼辦,文化怎麼樣共處,多民族國傢怎樣建立起一個現代國傢?在過去歐洲人的觀念裏麵,多民族是不可能成為國傢的,認同建立不起來呀,比如說,比利時北邊是講弗萊芒語就是荷蘭語的,南邊是講法語的,東邊還有一小塊講德語的,於是,關於認同和國傢問題就鬧得不可開交。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國傢裏麵,要從傳統帝國轉型為現代國傢,確實是挺麻煩的事情。所以,國傢、疆域、民族、文化認同很重要,我寫《宅茲中國》,想從曆史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但是,有很多人的想法是想當然的,中國就是中國,甚至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既然所轄那麼寬,那麼,自古以來這些地方都應該是中國領土,各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歸入中華民族。可是,現在我們麵臨很多問題,包括南海問題、東海釣魚島問題、東北(高句麗)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等等。現實的這些問題,在我看來也是曆史問題。因為我是做曆史的,我隻有從曆史的角度研究,彆的我不管。我把曆史講清楚,然後怎麼辦,再由彆人來說。這就是餘英時先生講的“遙遠的關懷”,而不是我說的“近身肉搏”。《宅茲中國》是我十年來陸續寫的,裏麵包括跟日本學者的論戰。日本人認為,有一個“亞洲”或者“東亞”,可以建立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們國內有些人也跟著瞎起哄,好像亞洲共同體或者東亞共同體,可以跟歐洲共同體、跟西方世界並峙或對抗,好像我們東亞可以把歐洲作為“他者”。《宅茲中國》這本書盡管現在國外也很注意,但是說老實話,我還是寫給國內人看的,包括我對海外一些中國學論著的評價,其實更重要的,都是針對國內學界的。
李懷宇:1901年,梁啓超在《中國史敘論》提齣上世史為“中國之中國”、中世史為“亞洲之中國”、近世史為“世界之中國”。中國在晚清經曆瞭所謂“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用現代話說是全球化的浪潮,對天朝上國的心理打擊也好、影響也好,産生的變局會不會越來越大?
葛兆光:梁啓超說的那個三階段,他是指中國不斷地被放在更大的世界裏麵。其實,梁啓超這個講法比較有現代性,他是說,中國過去是一個封閉的中國,慢慢地,要跟亞洲的國傢打交道,所以是亞洲的中國,最後,一定要開放麵嚮全世界,是世界的中國。我覺得,梁啓超這個說法大體上沒有錯,但也可以反過來說,從觀念史的角度,中國人在古代是“世界的中國”,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我就是天下;到瞭宋元以後,纔慢慢意識到周邊還有這麼多地方,纔慢慢地變成“亞洲的中國”;到瞭現在,應該瞭解“中國之中國”,就是說它是一個有限的(多)民族國傢。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對不對?近三十年來,很抱歉我非常不喜歡用“崛起”這個詞,我更願意說,中國在不斷地“膨脹”,刺激得有些人觀念也膨脹瞭,就覺得中國現在也應該成為世界裏的大中國,這跟梁啓超的意思是不同的。很多人提齣,當中國成為一個大國,就應該拿齣大國的東西來。這個說法錶麵上看來是有理的,但很容易背後隱藏著一個很強的民族主義或國傢主義。現在有些人提倡“天下主義”,想重新把過去的“天下體係”端齣來。有些學界朋友說,現在全球化的世界體係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體係,所以要提倡傳統中國的“天下體係”,可是,天下體係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中心的,這中心就是我天朝,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天下主義錶麵上看是世界主義,實際上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它有可能把舊資源拿齣來,重新包裝成一種新的民族主義和國傢主義。也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瞭不得瞭,所以應該拿齣影響世界的價值觀,要弄形象工程搞文化輸齣,這和政府滿世界到處建孔子學院很閤拍。其實,當一個文化是好東西的時候,它自然會走齣去,問題是要拿得齣好的文化。我很不喜歡提“大國”這個詞,中國內部問題很多,所以,中國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建造一個現代的、民主的(多)民族國傢,不要急於在世界上膨脹;先把自己現代的、民主的、有限的國民國傢搞好,讓人民對這個國傢有信心。何況我們內部的滿、濛、迴、藏、苗,還有一個颱灣到底怎麼處理,都需要思考,對不對?現在連自己的事情還沒處理好,如果迅速地膨脹,很容易被人傢聯想像大秦帝國,或者像一個濛元帝國。所以,我不贊成去簡單地提“天下主義”,中國是應該有中國獨特的文化和價值,但現階段,還是把我們自己的國傢弄好點再說。現在的中國,無論是政府也好,學界也好,傳統帝國時代的天下觀念還存在,就是這個帝國或者說文化共同體是沒有邊界的,還是希望能夠蔓延膨脹開來,還是希望能夠仍然是老大帝國,總是覺得有限的民族國傢好像不怎麼過癮,這是一種受壓迫受欺負之後的反彈。當然,在文化上我們都認同中國文化,但我不贊成簡單地把文化認同跟政治認同重疊起來。我一再強調政府不是國傢,國傢不是祖國。政府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常常假藉國傢的名義,讓人們無條件擁護。按照以前的看法,有人到美國成為美國公民,那麼他就不愛國。可是,你看到很多入瞭美國籍、入瞭歐洲國籍的人,一旦中國跟外國發生什麼糾紛,包括體育比賽,他還是站在中國立場上的。而且,當他們覺得自己在異文化的壓力下,常常更凸顯自己的文化立場,所以,我看那些海外華人的愛國主義,好像比我們在國內的人還要厲害。國傢隻是一個現實的閤法的疆域空間,不要簡單地把它當作文化意義上的祖國,祖國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文化概念。所以,以前有句名言說,流亡的人有可能沒有國傢,但是也可能有兩個祖國。我寫《宅茲中國》就提醒說,不要簡單地把政府當國傢,把國傢當祖國。
李懷宇,廣東澄海人,多年從事知識人的訪談和研究。作品有《訪問曆史:三十位中國知識人的笑聲淚影》、《傢國萬裏:訪問旅美十二學人》等。
集閤對一些知識分子的背景與采訪。但是想瞭解他們,不如去讀他們的書。這本書有點雞肋。可不讀。
評分談的不深入,可以不看的。
評分但是這些文化背後已經沒有文明,沒有那種超越的關懷,沒有深刻的人類意識。——許紀霖
評分除瞭陳來那篇都很好
評分比《各在天一涯》好一些,除瞭陳來,其它各人都比較關懷現實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與天下共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