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吉尔平•福斯特(1947—)
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林肯历史讲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校长,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她的著作包括《创造之母: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蓄奴州的女性》、《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等。
哈佛大学现任女校长关于美国内战史领域的重要专著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
著名美国史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专文导读推荐
死亡常常给人以一种压倒性的浩渺和虚无感,一切过去之事,没有延续只有终点。然而,过去不在,过去留下的痕迹却无处不在。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死者彻底从幸存者的世界中消失。常常,死者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生者的记忆之中,这种“生”与“死”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个人或家庭的体验,也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国家的集体体验,尤其是当公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曾做出大规模的集体牺牲之后。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正是探讨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这一“生”与“死”对话的产生、形成极其后续影响。福斯特借用19世纪改革人物奥穆斯塔特的名言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作为书名,寓意了“内战死亡”所具有的穿透性影响力。全书以“死亡”为主线,以“种族”、“性别”为支线,通过遍览并收集包括书信、日记、报刊文章、布道词、广告词、绘画、照片、墓碑碑文以及小说和诗歌等在内的丰富史料,生动展现了美国内战期间的死亡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受难的国度”,并由此得出结论:死亡——不仅通过保全国家,也通过塑造持久的国家结构与国家义务——缔造了现代美国。
面对内战这样众所周知的研究主题,福斯特独辟蹊径,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内战中的死难者,并且采用突破传统的立体叙事方法,将战争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史学视野。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意识、创意迭出的研究构思、炉火纯青的史料运用都展现了福斯特之于历史学家的训练有素,而作为一位女性学者,其饱含人文关怀的细腻笔触更是令人动容。全书讨论“死亡”但不囿于“死亡”,而是将生命与死亡、个人与国家、宗教与世俗、战争与民主等宏大主题串联起来,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悲悯。
如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死亡所带来的“生”与“死”的对话时刻都在发生着,国家和个人时刻都在被拷问着对死亡的承受、理解、记忆和思考。而这本记载着罹难者的死亡、杀戮与埋葬,镌刻着生还者的焦虑、痛苦与困惑的史学著作,以死亡描述了国家的新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启发。
埃里克•方纳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
戴维•W.布莱特 (耶鲁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内战与重建”主讲人)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
《新闻周刊》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以个人面对死亡与杀戮为开端,剖析了内战中的人们是如何“想象死亡”、“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承受死亡”、“悼念死亡”、“记忆死亡”、“思考死亡”,探讨了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政治及社会文化的持...
评分首发于【三联学术通讯】公众号,2020年3月26日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mSXmF4H5ccL-Ms3LOZE7A] 感谢三联学术通讯和王老师授权,转贴至此 美国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一书的中译本早在5年前已经面...
评分首发于【三联学术通讯】公众号,2020年3月26日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mSXmF4H5ccL-Ms3LOZE7A] 感谢三联学术通讯和王老师授权,转贴至此 美国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一书的中译本早在5年前已经面...
评分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以个人面对死亡与杀戮为开端,剖析了内战中的人们是如何“想象死亡”、“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承受死亡”、“悼念死亡”、“记忆死亡”、“思考死亡”,探讨了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政治及社会文化的持...
评分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干涉美国内战的列强实际上只有两家:英国和法国。两国的纺织业都需要从南部进口棉花原材料,这也是它们有意愿干涉内战的原因之一。然而,仅仅这一点是不够说动英法的政府,让他们冒险采取行动的。因此,英国选择了作壁上观,而法国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法国皇...
初生的共和国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内战。巨大的死亡背后,考验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维多利亚时代的“善终”文化、家庭亲情、死亡话语、爱国主义与正义、身体的神圣与世俗,交织在一起。因为死亡,一系列制度不得不在仓促间建立,最终延续、发展、变化至今。
评分有点无聊,读不下去了。密密麻麻的字,图片看上去还有点惊悚…谁会喜欢战争呐。?人性本生的那一点恐惧是不嗜血的。战争只会使一切都变乱,包括信仰所有所有。所以最后也群埋了(啊我差不多就看到这里,读上去不是一点点的无聊啊)
评分从译文也能感受到原文的妙笔。不过,读完的第一个印象倒是,真道的偏离总是从体贴人意开始,面对经受丧亲之痛的人,怎么说得出亡者并未得救的话。
评分伤亡惨重的内战,希望不会再有。
评分抑郁症者慎入。更喜欢《飘》的写作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