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世华,浙江慈溪人,1941年生于上海。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入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后改为浙江昆剧团)学昆剧表演,工五旦,得到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等诸名家的亲传和指授,后担任主演。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张一帆,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从周育德、钮骠、周华斌诸先生治中国戏剧史。曾于《文艺报》《戏曲艺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有《剧学本位的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钮骠,满族,1933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与红旗夜大学中文系,师从萧长华、王传淞、吴小如等前辈名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

出版者:北京出版社
作者:沈世华 口述
出品人:
页数:5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6-1
价格:7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011919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昆曲 
  • 传记 
  • 戏曲 
  • 艺术 
  • memoir 
  • 戏曲史 
  • 社会史 
  • 回忆录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在昆曲界,有一位家门是闺门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她师承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等“传字辈”名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昆曲演员;

她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了昆曲由衰转兴的全过程;

她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浙昆的当家花旦;

“文革”后,中年复出,享有盛名,却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后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

她桃李满天下,经她指点过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人获得了梅花奖;

她的唱腔与身段处处都是“传字辈”的影子,朴素中显出高境界;

她的名字在舞台上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却因其艺术魅力而屡屡被人提起,都想一窥其艺术风采。

这是“世字辈”昆坛名旦沈世华。

她曾作为一个传奇存在于昆曲界,多年以来,很多观众在舞台上寻找她的踪迹;

她为人低调,绝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有在那些梨园新锐冉冉升起的幕后,才能捕捉到她的些许身影;

她是一个传奇,

却又不仅仅是个传奇,

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昆曲教师,

多少梨园行的小生、小旦、小丑出自她的门下。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沈世华教授。

作为一个传承人,她将自己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做了梳理,

便是诸位即将看到的《昆坛求艺六十年》一书。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昆曲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的口述作品,由戏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张一帆博士记述整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从儿时写起,回顾了自己如何因为一碗馄饨而偶然拜入“传字辈”门下,浙昆如何艰难求生存,“十五贯”是如何辗转进京的并大热天下的,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却又激流勇退,成为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直至新世纪以来国内戏剧市场的反复,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仅是沈老师自己的艺术人生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的兴衰荣辱的反思。本书下篇主要是对沈世华昆曲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沈老师以著名的折子戏为例,系统讲述了传统折子戏的一招一式以及她多年来的个人体会,还原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的本来面目,加上本书百余幅珍贵照片、档案,使得本书的资料价值极大。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洗尽铅华薪火延,昆坛求艺六十年。

评分

这本艺术自传是看沈老师的《西园记》得知的。算是昆曲数十年兴衰荣辱的一个侧面吧。其中关于传字辈等老前辈的故事最有意思。

评分

看完之后感觉某院可真够……让人呵呵的,跟之前风评基本没差。

评分

装帧颇精美,而且因为是专业人士捉刀所以有资料引注,这点在京昆演员传记里很难得。收藏的老戏单、文献扫描件、剧照一类资料也珍贵。正文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是浙昆旧事和老前辈轶事,旧戏班生活、周传瑛先生与先总理风采、班禅看《下山》四端印象最深。替周先生心疼那笔奖金~ 北上帝都之后的经历反而草草带过,代之以演出和教学心得了。而心得中述及表演要领、曲唱风格时又颇有针对,目测对上昆、省昆同行都有些意见233 再就是附的学生名单略露怯,而且似有夸张不实之处。说到底还是不该离开浙昆更不该离开舞台。戏校总体还是个收容失意人的地方~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戏曲史资料。很多旧事讲的比其他资料细。比如十五贯排演始末就要比周传瑛先生的回忆录详细的多。

评分

洗尽铅华薪火延,昆坛求艺六十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