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内容推荐
关于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译,原貌呈现《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
近3000张珍贵照片 100万文字 特约记者现场报道
记录军阀政治、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的抗日战争
西方视角,他人眼睛,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记忆
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
媒体评论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最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 余世存
这套书是当时给英国人看的新闻,时空转换,到现在,我们自然是当做历史来看了。 第一叹,画作精美。那时候,记者还不能拿着相机随心所欲地拍,所有的场景需要画下来。因此,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张张精细的画作,与中国的写意不同,这些画都是精确的记录,否则也达不到再现的...
评分——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历史往往是被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改变的。比如纸张与印刷,虽然最早出现在中国,但真正的被发扬光大,却是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古登堡革命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现代欧洲。19世纪末,印刷术再次回到中国,一场新文化运动又...
评分这本书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书,是一本晚清的新闻合集。 沈弘教授在英国访学期间发现了数百卷保存完好含有大量与中国相关老图片的 《伦敦新闻画报 》 。出于学者的敏感直觉 ,他立刻意识到这些画报的文献价值 ,耗时十年 ,将与中国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翻译集结成册出版 。 本书最大...
评分市面上已经有一系列以《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为名的书籍,最早的应当是《[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为方便,后文简称《伦敦》),出版于2014年1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沈弘编译,版权页写明赵省利为此书的主编。该书分上中下三册,后...
评分民国的黄金岁月
评分史料太难得了
评分剪辑西方画报形成的编年史书籍,挺新颖的,角度也不错。虽然缺乏结构和大局观,但却有一般史书少有的细节性资料,还有许多老照片,值得一看。
评分图文并茂,令人一窥那段动荡的岁月。
评分史料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