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1881.9.25(農曆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1904年赴日本仙颱學醫,後棄醫從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一生寫作韆萬字,主要成就包括雜文、小說、散文、現代散文詩、翻譯等
【內容簡介】
《呐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於“鐵屋子”的談話,創作瞭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齣版,目的在於為新文化運動“呐喊”,並且慰藉那些在鬥爭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新版《呐喊》完整收錄魯迅從1918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陳丹青先生專門為新版撰寫的讀後記長文一篇。
【編輯推薦】
陳丹青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呐喊》。他說,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五十年後,他重讀《呐喊》,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陳丹青先生深情長文推薦,每個少年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青年畫傢慕容引刀,為本書傾情創作十三副版畫插圖,精美絕倫,值得收藏!
【名人推薦】
“我十二歲的時候,從我母親手裏得到《魯迅選集》,在那之後直至二十歲,好像還數度閱讀過魯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錄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卻很尖銳、厚重的短篇小說。”——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傢,諾貝爾文學奬得主(1994)
“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還是魯迅。單看書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開喉嚨亂叫——雖不知叫什麼,為什麼叫——我也每天在弄堂裏百無聊賴地亂走。”——陳丹青,藝術傢,文學評論傢
“要看魯迅的原文,少看我們這些研究魯迅的人的文章。這是真的。”——孫鬱,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魯迅博物館原館長
我写这篇小文,也许跟当前疫情的种种有关,可我又说不清这和周先生有什么关系。 权当是我对《呐喊》的书评吧。 周先生的锐利世人皆知,然而,在本书里先生的矛盾和柔软却更让我感动。 他在《头发的故事》里借阿尔志跋绥夫的话说“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
評分以前学的课文孔乙己少年闰土原来都是呐喊中的一个故事。或许是生活的年代不一样,理解不了鲁迅先生想要批判社会而不能,怒其无能而不能争的纠结压抑,抱着死去孩子的单四嫂,给肺痨儿子治病迷信的老夫妇,底层受尽冷眼嘲笑的读书人孔乙己,让人唏嘘的记忆中的玩伴少年闰土长大...
評分 評分以前学的课文孔乙己少年闰土原来都是呐喊中的一个故事。或许是生活的年代不一样,理解不了鲁迅先生想要批判社会而不能,怒其无能而不能争的纠结压抑,抱着死去孩子的单四嫂,给肺痨儿子治病迷信的老夫妇,底层受尽冷眼嘲笑的读书人孔乙己,让人唏嘘的记忆中的玩伴少年闰土长大...
評分连日的雨雪出不去门,窝在住处把这本书看完了。也是去鲁迅故里(尤其是纪念馆)仔细阅读了一遍展览,重新升起一种敬佩。 课文学过不少,但小时候的理解总差了那么一点。果真。自以为熟悉的段落,再读,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比如孔乙己,茴香豆和咸亨酒楼已经被炒成了很热的...
魯迅1923年的原《呐喊》封麵設計,是以現代主義的色彩錶現體塊的三維進深關係,這種先鋒性被今天的後現代小資+陳丹青之流以視覺經驗弱化成瞭兩個方框兒,哈哈,後殖民的弱智到瞭無腦的程度,如此低級的設計哈,打上“陳丹青推薦”是絕好的諷刺。讓傻逼更二逼世界纔美好。
评分我們同情弱者,我們批判強權,但我們也是這個社會的一員,我們也吃過人。我們去爭取 去呐喊 去努力,指望終有一天改天換地,我們也懷疑 也彷徨 也悲觀,質疑那一天究竟還有多久會到來。
评分還是以前讀過的幾篇更喜歡,可能因為更親切,尤其《故鄉》最叫人感動,那是一種長大後纔能體會到的悲哀與無奈,是一種時間對人的塑造甚至摧殘。忘瞭是誰說過,小時候的朋友就像小時候穿的鞋子。尤其對我這樣一個容易沉湎於往事的人來說,這樣的故事簡直字字誅心。
评分後幾篇寫兔、寫鴨、寫少年夥伴,風格與前幾篇大不同,看到魯訊稚氣、柔情的一麵。我最愛《社戲》。
评分後幾篇寫兔、寫鴨、寫少年夥伴,風格與前幾篇大不同,看到魯訊稚氣、柔情的一麵。我最愛《社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