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俄國内战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金人(1910-1971),原名张君悌,河北省南宫县人。早年受鲁迅影响,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九·一八”事变后,陆续发表了一些反帝的杂文、小说和诗歌。并在鲁迅主编的《译文》杂志发表译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上海期间,翻译了苏联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三十一年(1942年)赴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参加《抗敌报》社,三十五年(1946年)在东北共政府东北文协工作。三十八年参加所謂“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翻译了苏联文学作品《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磨刀石农庄》、《茹尔宾一家》、《列宁的童年》,著名喜剧家卓别林的电影剧本《杀人的喜剧》等。此后重译《静静的顿河》,新译《克里姆·萨姆金》。
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不过我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勇敢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评分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
评分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这条长河就是鲜血染红的河,滚滚而来,滚滚而去。 每一种杀戮,都被赋予一种名义,一种理由。但事实上,所有杀戮,其实都没有理由。杀戮,只是我们人性中疯狂的一面,是人类嗜血的本性。虚伪、欲望,才是我们的真面目。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各...
评分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
评分大暑之后的闷声雷迎来阵雨一场。 柏油路如同烧得滚烫的热锅突然被撒上冷水般发出呐喊,冒着浅白色的水蒸气。雨来时非常惬意,而阵雨过后闷热很快就卷土重来。 躲在屋子里看仅剩百分之十的《静静的顿河》,听到雨声时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聆听,播放着的音乐也把它关掉。不记得...
葛利高里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以葛利高里为符号切入的哥萨克社会的悲剧则是社会悲剧。哥萨克这一族群特殊的社会定位,全民服役交血税而非缴土地税人头税,仿佛天生的战争机器却又酷爱土地和生活,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饱满的生命激情和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必然命运,还有哥萨克妇女无望的等待、忍耐、坚守。
评分苏联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影响太大了,在中国现在基本每个读者都知道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可以清晰地在《静静的顿河》一书中找到影子。从书的本身来说,上册的前半部分个人都蛮喜欢的,后面转转就是主角葛利高里挣扎于红军白军,摇摆于情人与妻子间的心路历程了。看着蛮无趣的,多少有点政治正确的的意味,枯燥老套,陈腐造作。
评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完全不是纳博科夫口中不屑一顾的苏联意识形态下的红色文学
评分肖洛霍夫作品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深刻的挖掘出了被战争,被时代的激进埋葬的,人性的伟大。静静的顿河两岸发生的故事,哥萨克人民的故事,正是肖洛霍夫所希望人们看到的。他悲剧地创造了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时代,展现了他们的可爱,局限于痛苦,读来真挚感人。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静静的顿河》仍然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震撼。
评分气势恢宏的草原英雄/土匪传记,哥萨克传奇,唏嘘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