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王实甫的《西厢记》后不经意翻了翻附录中元稹的《会真记》,那个被定性为爱情悲剧,那个戴上封建妇女悲哀高帽的“传奇”。 喜欢《会真记》完全起因于故事被考究为元稹个人的一段往事。据说创作《会真记》那一年,元稹才二十五岁。在此之前,我对其一无所知,即...
評分这个题目只是个噱头。我只想好好说说我有多讨厌张生。 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并说“大凡天命之所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后人大概不喜欢这样的悲剧结局,所以《莺莺传》的故事不断被修改,到王实甫手上,《西厢记》已经是一个情节生动曲折,语言...
評分 評分一提到元代文学,人们首先会想到元曲,而谈元曲,则不能不提王实甫。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3种。王实甫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只有通过钟嗣成的《录鬼簿》才略略得知其常出入于勾栏,混迹其间,谙熟青楼演艺活动,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他的作品完整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
評分有點吃驚
评分兩種結尾,兩種高明 王實甫《西廂記》最後的結局看似圓滿,卻用鄭恒之死意外蕩開一筆。鄭恒謂張生另贅高門之言,非空穴來風。王實甫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另一種結局揉進摺子裏,麯末隻寫到張崔相見,點到即止。 元稹《鶯鶯傳》卻是全然不同之結局:“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而崔終不為齣。 ”宋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的最末,與友人的對話中,趙對“遺憾結局“的態度是:“大抵鄙靡之詞,止欲歌其事之所可歌,不必如是之備。若夫聚散離閤,亦人之常情,古今所同惜也。又況崔之始相得而終至相失,豈得已哉…” 王西廂唯一不足之處,在次要人物鄭恒的處理
评分以前因為先看瞭《鶯鶯傳》,知道張生原型,非常厭惡,抱著這樣的心態看的《西廂記》,也沒看齣什麼來。今又重看,發現文筆是真美,讀罷口角噙香,也發現張生猥瑣歸猥瑣,《西廂記》裏的張生畢竟情還真
评分我不喜歡張生
评分紅娘最可愛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