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罗门书》、《诗经演》、《爱默生家的恶客》、《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书,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
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五十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文革”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七十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八十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木心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
陈丹青,1953年生,原籍上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最完整记录1989—1994年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的听课学生,以木心为“师尊”。木心说,“最好的学生,是激起老师灵感的学生。丹青是激起我灵感的朋友”,又说,“霍拉旭答应了,天才死了,天才的朋友为天才作证,甚至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朋友的手才把礼物赠给世界的”。绘画之外,著有《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草草集》、《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无知的游历》、《谈话的泥沼》、《笑谈大先生》等书。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一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查阅笔记,头一回讲述是3月7日,末一回是9月11日,共九讲。之后,木心继续全时谈论现代文学,直到1994年元月的最后一课。
木心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全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木心谈木心》),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上周坐地铁,站前面的人用kindle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没余地拿背包里的书,就跟着读了一章。想到本科毕业后就没再读他,不妨收个尾,就在图书馆借了这本《木心谈木心》。 陈丹青对这部分文稿的慎重与不慎重是有道理的,对自己作品的判断是对一个作者的大考验。整本书读下...
评分问题与答案——评《木心谈木心》 初识木心先生缘起于画,书屋中偶遇随手一翻,就站在书柜旁站立着翻看完了一整本画册。对于木心先生,最初印象便是画家,那本画集我看的认真,不是每一幅画都懂,也遗憾只能在这么小的篇幅上观看,好似施展不开的焦急。后来惊觉那么爱的一首...
评分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谈别人,不拘一格,寥寥数言,直抵人心。他在那本书说过的话至今想起,仍不自觉地为之叫好。他说,《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比喻,而这样的比喻似神来之笔,写东西其实是需要一点灵气的。 就在我认定...
评分这样拆解自己的作品,确实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与同学熟识后的私房话,用来指导写作。把文字段落都老老实实的揭开,就像掀魔术的底,剩下的只有术,没有了魔力。肖邦来弹奏自己的作品并不会告诉你这里为何重,那里需要留余音多久,一切那么流畅。写作的虚实讲出来是掏给学生,我...
评分近日新出的《木心谈木心》下午刚到,迫不及待地读了一部分,感受复杂,不停下来写下一些,感觉无法续读。 关于陈丹青先生为何颇有”心机”地瞒着读者,在《文学回忆录》出版后许久才告知读者其实笔记里仍有不少”藏货”并再次出版,我并不愿意如鲁迅先生所言那样”以最坏的恶...
總覺得這樣的書不該再出了。是滿足了讀者的窺視欲,卻違背了逝者的意志,而且明明不足以支撐一本書的分量的。這麼長,拿了許多作品來湊。他知道了,會覺得難堪的。
评分非常失望,这种草纸印刷、这种内容构架和格局,不太相信如果木心先生还活着会同意这样子出书。站在书店里看完就可以了,不是木心的话最多2星。。。
评分与高手过招,只有被影响的份。
评分要是陈丹青当时录音了多好,别人不理解你时,不要站出来讲,好一个赤子的沈从文!
评分私房话的私房话。那些恳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这么多想法、技法。《文学回忆录》里有一句木心转述过的纪德的名言:“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这种恳切的态度也是木心的艺术给人的一种感觉。但是恳切的艺术看来也不是有一个态度就可以的——这么想太天真。私房话的私房话让别人听去,是对这种感觉的一种淡化,至少我作为读者是这种感觉,也许这是木心所担心的。活着,正确地活着,艺术地活着,在我看来是逐级而上的三种活法。经历了那样的苦难,面对如此巨大的邪恶,并且深受其害,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能那么超脱,我以为历史赋予这块土地上的“塔尖”们的使命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吗?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江南才子也都有类似的态度——博学多才,生活过的精致,在小处用心极致,时不时有洋洋自得之感。但鲁迅不是这样的,那些魏晋的高士们也不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