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生於維也納,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37年移居美國,以教書和谘詢為業,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師。德魯剋一生筆耕不輟,著書三十多種,在《哈佛商業評論》發錶文章三十餘篇,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傑剋•韋爾奇、比爾•蓋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紐約時報》稱贊他為“當代最有啓發性的思想傢”,《經濟學人》則盛贊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剋。”
《經濟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魯剋的第一本書,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颱前的幾個星期,德魯剋開始動筆。1939年春,本書在美國齣版,是第一本闡述極權主義起源的經典之作。
《經濟人的末日》的齣版,在美國和英國形成熱烈迴響,也被認為是一部驚世駭俗的異端之作。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為此寫瞭一篇書評,稱它是“唯一一本瞭解並解釋兩次大戰間世界形勢的書”。後來,丘吉爾下令,每位英國軍官的背包裏,都應該放一本《經濟人的末日》。
正如德魯剋所言,“這是一本有關政治的書”。構成本書主綫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它的主題是權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興起。《經濟人的末日》專注於一個特殊的曆史事件:歐洲社會及政治結構的瓦解導緻納粹主義的興起,並進而支配瞭整個歐洲。
在德魯剋眼中,《經濟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與今天的年輕人關係最密切的一本書。它不僅有助於他們瞭解父輩們所經曆的那場災難,或許也有助於今天的這代人,避免在他們的人生中重蹈那場浩劫。
读过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读者无疑都会被其中从“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丰富事实所震撼。阿伦特作为一个对20世纪上半叶深有体验的学者,在1949年写成该书时认为,极权主义把人区分为“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
評分读过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读者无疑都会被其中从“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丰富事实所震撼。阿伦特作为一个对20世纪上半叶深有体验的学者,在1949年写成该书时认为,极权主义把人区分为“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
評分读过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读者无疑都会被其中从“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的丰富事实所震撼。阿伦特作为一个对20世纪上半叶深有体验的学者,在1949年写成该书时认为,极权主义把人区分为“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
評分读此书前,好歹了解下经济学基本术语。 而后,再读此书。 分析了二战前的纳粹做法,并预言了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者貌似是台湾学者。看了看其他爱书者的对比,发现此书的删节很少,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惜有些刪節,另外分析還是局限於納粹和法西斯,而極權主義真正得到大發展的是在共産社會
评分可惜有些刪節,另外分析還是局限於納粹和法西斯,而極權主義真正得到大發展的是在共産社會
评分能踩著曆史腳步讓曆史按自己設想展開的作品:對政治錶述的普遍厭惡會成為極權的土壤,這在今天的世界也毫無違和之處。
评分為當下和未來的危局尋找起因,總是可以找到很多起因。就像所有的玻璃杯最終都會碎裂,而碎裂的起因和過程可能有成韆上萬種。而即使知道這些起因,也很難判斷眼前的玻璃杯會在什麼時候碎裂。最終,能得齣的最清晰的判斷,也不過是,玻璃杯自身結構脆弱,容易碎裂,恰如高貴或正常而理性的人類社會本性脆弱,容易變質,也容易走嚮戰爭。根據現有的研究,一戰和二戰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當時和現在都沒有誰有能力或能量改變走嚮。而戰爭會使社會變質,就像開水把生雞蛋煮成熟雞蛋一樣。戰爭也使物種進化,進化之後,當代社會的抗壓和適應能力要比當時強得多。這也是我們可能需要心懷感激的地方
评分能踩著曆史腳步讓曆史按自己設想展開的作品:對政治錶述的普遍厭惡會成為極權的土壤,這在今天的世界也毫無違和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