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这本《论语今读》我花上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所有的时间,用了整整半个月才把它读完。请不要误会它艰涩乏味,相反的,我常常读的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可惜时间实在有限,否则我想我更愿意再细致一点的去研读它。 之所以用了这许多时间来读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惭愧的...
评分买这本书有三个理由:1)李泽厚;2)论语;3)打折:)。我买的不是三联版的,而是安徽出版社出的一本土黄色封面的。论装帧是差了点,不过内容不打折就行了。 《论语》是初三高一那段时间读的。那段时间读了好多书,原因是我哥大学毕业回家,带了好多书回来。蜗居小县城内的我...
评分李泽厚的美学三书,一直没机会读,但当你接触他的文字,他的文章,你会跟我一样想读完他所有的著作。论语今读更是给你一种全新的视角,多方面解读论语,结合当今的社会状况,国情发展,让常人能跟清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做人守则,育人标准。顿时让人对传统文化心生敬意!感...
评分“其实我的兴趣更在老庄玄禅,这本书都是提纲,其实我更想对其中一些问题,例如宋明理学的发展行程做些细致的分析。” 这是李泽厚本来的意图,但终究没有达成,只是翻炒了论语这盆冷饭,所以让我对这样的缘起充满了期待,明明很清楚自己的立场,很知晓现在的状况,但是为什...
评分《论语》不是一个让人拿来休闲的话题,读它有一种沉重。 曾经有一位同学告诉我解经的书读起来最累,我断断续续用了两个月时间将这本书读完了一遍,深有所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并非虚谈。李泽厚先生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以“情”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语言中。中国的乐感...
十年前读过一次,一点感觉没有;十年后再读,方觉得李的好处。
评分从此爱上李泽厚,这几天每天想着读它都觉得很幸福。是这样一种精神皈依吧?即使“孔子”已被符号化,论语也不一定真反映了孔子的言说,然而我们为什么相信,为什么将此作为准则呢?一是文化(社会群体)基础,一是情感联系(心理基础)。于个人而言,我找到了情感上的依靠,内圣(内在宗教性私人道德)之培养是愚所孜孜追求的。李泽厚重新建构论语,实质上只是为了宣传其内圣外王之主张,解构这种宗教伦理道德三合一的局面。然而我仍赞赏他这种将孔学分途(个人与社会)的主张,并相当赞同其对“命”之解读——从偶然中构建必然。春风化雨。/卸下圣人面貌的孔子其实与世人无太多异,多了些执着、守旧、勤奋、自制。子贡、子夏、颜回、子路等众弟子的性格特征亦在其中表露出来。那样的教育,真是可望不可即了。
评分老师推荐的初读《论语》三个版本里面选了杨伯峻和李泽厚的来读,杨本的翻译和点校较为严谨,李的这本则主要是“六经注我”。很有意思,也让我大概了解了新儒学的面貌,按图索骥知道了熊十力等人。读完记住了李反复拿捏的“情本体”概念,以现代哲学解传统儒学在某些地方多少有点难以自圆其说,但仍不失为一种耐人回味的观点。对李泽厚了解不多,待来日再读。
评分从此爱上李泽厚,这几天每天想着读它都觉得很幸福。是这样一种精神皈依吧?即使“孔子”已被符号化,论语也不一定真反映了孔子的言说,然而我们为什么相信,为什么将此作为准则呢?一是文化(社会群体)基础,一是情感联系(心理基础)。于个人而言,我找到了情感上的依靠,内圣(内在宗教性私人道德)之培养是愚所孜孜追求的。李泽厚重新建构论语,实质上只是为了宣传其内圣外王之主张,解构这种宗教伦理道德三合一的局面。然而我仍赞赏他这种将孔学分途(个人与社会)的主张,并相当赞同其对“命”之解读——从偶然中构建必然。春风化雨。/卸下圣人面貌的孔子其实与世人无太多异,多了些执着、守旧、勤奋、自制。子贡、子夏、颜回、子路等众弟子的性格特征亦在其中表露出来。那样的教育,真是可望不可即了。
评分学而时习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