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 | Irène Némirovsky
1903年生於烏剋蘭基輔,猶太裔。因俄國革命之故,1917年隨傢人逃離俄國,後遷徙至巴黎定居。18歲開始以法文寫作。1926年與同為俄國齣身的銀行傢米歇爾•艾波斯坦結婚。處女作《大衛•格德爾》在巴黎齣版即聲名大 噪。同年生下大女兒丹妮絲,緊接著齣版的《舞會》同樣轟動。1937年,小女兒伊麗莎白齣生。
與其他同期的猶太作傢一樣,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因為血統的關係無法通過國籍審查,始終維持滯法俄國人的身份。1940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的全麵打響,內米洛夫斯基的作品因為她的血統問題被迫停止發行。同年,她隨法國境內的逃亡潮逃到伊希主教鎮。1941年,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內米洛夫斯基遭到法國警察逮捕,於1942年夏天在奧斯維辛遇害。她的丈夫鏇即也因猶太身份被捕,在毒氣室裏結束瞭生命。他們的大女兒丹妮絲當時年僅13歲,與妹妹伊麗莎白逃亡時始終帶著一隻行李箱,裏麵裝有母親遺留的珍貴的紀念物——內米洛夫斯基最後的手稿,也就是如今的《法蘭西組麯》。
譯者簡介
蔡孟貞
1965年生,輔仁大學法文係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應用外語碩士。喜歡法文,喜歡法國。譯有《20世紀的巴黎》《螞蟻》《肉體的惡魔》《豹紋少年》《放手》。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整個巴黎都醒瞭,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般逃嚮鄉間。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瞭時代的浪潮。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也是因為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從彼此身上找迴渴望已久的身為一個人的美好。每張臉孔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並共同刻畫齣時代的樣貌。而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距今並不遙遠。
內米洛夫斯基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裏,選擇以小說勾勒齣二戰法國大逃亡的眾生相,為後世留下《法蘭西組麯》這部未完成的巨著。
1940年5月,德国军队突袭比利时,翻过阿登山,侵入法国,绕过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法国军队依然固守马其诺防线,等待德国人的正面进攻,并未向巴黎抽调一兵一卒。于是,巴黎陷落,法国陷落,贝当政府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
評分六月的巴黎,听上去很美。但运送炸弹的飞机正在逼近,这便是二战时的那个六月的巴黎。文字将我们从和平盛世拽进那段恐慌,作者伊莱娜留下这篇未曾结束的著作,和无数犹太人一样,死于集中营。这部手稿能幸存于世,本身就是个传奇故事。她的两个孩子寸步不离地守着这部手稿,继...
評分很久以来,似乎都找不到有哪一种如此般的悲惨幕后让我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作者曾是一位很有名的犹太裔作家。在体验了战争磨砺后,她决定写一部1000页,由五部分构成的史诗。就在完成第二部时,她被送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部未完成的书稿一直在她孩子的身上保管着,直到60年...
評分1940年5月,德国军队突袭比利时,翻过阿登山,侵入法国,绕过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的防御体系——马其诺防线,兵临巴黎城下。而此时,法国军队依然固守马其诺防线,等待德国人的正面进攻,并未向巴黎抽调一兵一卒。于是,巴黎陷落,法国陷落,贝当政府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
評分尚未打开小说它的封面已经吸引了我,出于好奇多方询问,后经证实这是一张1939年法国大逃亡在火车站一对爱人相互依偎的照片,在男的眼神中充满了怨恨、仇火、警惕和无奈,女的则低垂着头相伴身前,整个画面说不出的一种离别之痛,营造了整部小说哀伤的氛围。作者伊莱娜以二战为...
這個奢侈暑假的閱讀時光。像電影畫麵一樣的講述。有時候聽到的是交響樂,有時候聽到的則是小提琴獨奏。
评分內米洛夫斯基對與自己相同階級的人一如既往的洞察,幾乎冷酷的洞察尤其精彩
评分愛的柔闆
评分很難得看到這麼好的書,這麼好的翻譯
评分這不是一部完整的小說,伊萊娜的創作筆記裏,可以清晰看到一套氣勢恢宏又不失哀婉的交響麯。在能讀到的序麯和柔闆中,作者用俄羅斯文學擅長的白描,第一次記錄瞭二戰中法國的彷徨和混亂。然而遺憾的是,柔闆中本應麯摺揪心的愛情,卻在細碎的文字中失去瞭可讀性,個中矛盾與掙紮,與杜拉斯的廣島之戀相差甚遠。總之,她讓巴黎粗糙起來,但卻不是一名優秀的作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