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德语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她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1982年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米勒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随笔等。米勒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迁往西德,现常居柏林,持德国国籍。
米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获奖无数。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
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17岁男孩雷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雷奥备尝寒冷、饥饿、劳累等等非人的待遇。五年后,雷奥回到家乡,但发现家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同性恋者,雷奥在经过一段11年貌合神离的婚姻之后,搭上前往奥地利的列车,投奔了曾经的难友......
很少有小说会像《呼吸秋千》一样划分起那么多章节,就手头这版来看,276页的正文被64个长短不一的章节分割,每一章节平均占到4.3页,同样不太寻常的是它们的章节名——看起来就像是一些诗歌的标题,一个词、一个短语甚或一个长句——而且没有用阿拉伯数字前后标示。 如果读过...
评分《呼吸秋千》是我读的赫塔米勒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和之前三部长篇不同,本书中赫塔并没有继续描写罗马尼亚的故事,而是将笔触对准了一群德国人,一群命运悲惨却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二战临近尾声时,在苏联红军的攻势下,罗马尼亚亲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倒...
评分开始是在读书上看到这本书的,我国一位研究者举出本书前后文字的风格,举出两位作者赫塔米勒和帕斯提奥的作品风格,列出诺贝尔奖给与赫塔米勒作品的理由是她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过去的艰难时光,研究学者说在米勒所有作品里只有这部小说是具有如上特点的。从文中描绘主人公的...
评分——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人性解读、语言创造及其独立意义 黑色或许有一天将被打上赫塔米勒式的符号。在众多场合赫塔米勒无一不是以黑色上装黑色紧身裙黑色高跟鞋现身,从而人们可以看到这位女作家对于黑色的偏爱。而她的作品则是更为明显地传达了黑色气息,她的...
评分一、“萝卜叶子发黑了” 她的父亲,一名纳粹党卫军士兵,每打死二十五个人就获得一枚勋章,他带回了很多枚。在一块萝卜地里,父亲与其他四名士兵一起强奸了一名俄国女人,他还将一个萝卜塞到女人的两腿之间,那里都是鲜血。 她的母亲,在一场失败的战争之后被送到苏联...
二战中关于罗马尼亚的事提到的都不多,更何况是在前苏联的占领之下。
评分难嚼
评分在雷奥帕德收到家人的决绝信之后,本书才终于从小说的虚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且获得相应的历史辩证观和记录性质。它是以历史的承受者而非受害者的身份描述苏联劳动营的生活状态。赫塔米勒的创作牵涉着失落的记忆,她的文字富有极强的散文感,笔触间散播着时间的诗意,是关于原谅过往苦难最舒服的表达。
评分如诗般的文字,把一段苦痛的经历描写得优雅而浪漫,却让人读起来更为心碎。17岁的年纪,正是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龄,而雷奥却失去了家、爱、洁净、温饱。二战中,犹太人遭到屠杀,巴以战争中,阿拉伯人遭到屠杀,二战后又有劳动营劳改营......这就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结无人能打开。
评分好难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