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马泰·卡林内斯库(1934—2009)
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起任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担任比较文学系教授,后成为该校荣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学、宗教、政治之间的关系,著有《文学与政治》(1982)、《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1986)等,与佛克马合编有《后现代主义探索》(1988)。
这本书,是看王宏宝的现代西方美学史视频中推荐的,看到了后现代这一篇,只感觉篇首和篇尾有意思外,其他都记不住。个人感觉,不如伯曼写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好。举例太多,过于分散,观点不知就里,可能我比较懒,没研深。不像伯曼的重点分析,举的例子很少。。。。...
评分导读(译者言) 两种尖锐冲突而相互依存的现代性:社会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 现代主义: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产物,并不号称终于历史,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 先锋派:十九世纪,先锋派的概念只是现代性的一种激进化的、高...
评分如果不首先指出导论中的两个错误,我将无法写出本书的笔记,因为我认为这两个错误对于本书的结构来说是根本性的。这两个错误分别是: 1.对超验的错误想象。 2.时间概念的模糊不清。 关于第一点,作者的表述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
评分总体基础比较稳,两种现代性一直贯穿。但是论述视角时不时在变,所以游离于学术概念史和现代性问题分析之间。 比较中庸,对各种悖论和时间问题把握到位。但是企图用时间牵线,有点牵强。“五副面孔”并不在一个逻辑起点上,结果被序言中一句话化解掉了。也算是有道理吧,不过是...
评分这本书,是看王宏宝的现代西方美学史视频中推荐的,看到了后现代这一篇,只感觉篇首和篇尾有意思外,其他都记不住。个人感觉,不如伯曼写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好。举例太多,过于分散,观点不知就里,可能我比较懒,没研深。不像伯曼的重点分析,举的例子很少。。。。...
写论文再读,发现这老头是个宝藏,承认这种书还是得反复读。||重新回顾觉得卡林内斯库有骗人的嫌疑?||现代性诞生于各个时代的错综复杂的珠联中,此刻的现代性也不是彼刻的现代性,现代性根本就没有五幅面孔,至少不是意义斑驳上的,现代性是流动的,无法捕捉。
评分感觉论述现代性的一章最有水平,而论述先锋主义的一章使我受益良多,颓废一章基本没看懂,是不是中西语境中的“颓废”概念有差别,颓废欣快症是什么?大概是因为文学上“颓废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自己并不了解吧,还是要回头再看。
评分看不懂
评分看了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系列
评分对我而言意义更多在于里面的书目吧。还是陈旧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