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傢,生於黑龍江呼蘭河畔,學名張秀環,後改名張迺瑩,另有筆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蕭紅與廬隱、石評梅、張愛玲並稱為“民國四大纔女”,被譽為20世紀33年代的“文學洛神”。魯迅先生對其成名作《生死場》十分激賞,並為之作序。茅盾評價其晚期傑作《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夏誌清稱其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傢之一”。
《馬伯樂》是一部讓人驚異的作品,一般在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都會覺得奇怪,它不像蕭紅慣常的風格。它不寫女性經驗,不以女性為主人公。
蕭紅作為中國30年代女作傢,因其獨特的文學纔華和飄零身世而備受文壇矚目。蕭紅作品因為內省與自傳的筆調而彆具女性作傢作品的細膩與美感,但是其文學創作多方麵的纔華卻被人們無意忽略。1940年底,蕭紅主要創作的兩部小說《呼蘭河傳》與《馬伯樂》,前者為蕭紅贏得無數贊譽,而對於後者,文學評論傢們卻齣奇地選擇沉默。但是論其文學價值與創作水平,《馬伯樂》絲毫不遜色於《呼蘭河傳》,更是由於全書彌漫的幽默辛辣筆觸,纔能將作傢的創作的纔華淋灕盡緻地展現。
“真他妈的中国人” ——马伯乐 初识萧红是那部《黄金时代》,一个人十块钱三个小时。时至今日,想起萧红,脑海里汤唯苍白的脸依旧挥之不去,她演的很好。 那之后我翻过《生死场》《呼兰河传》,只记得满目荒凉,尤其是碗里那块白嫩豆腐。最近闲时又翻起她的全集,开始读《马伯...
評分全文以讽刺的语调刻画了马伯乐这一贪生怕死、游移不定、优柔寡断、多疑猜忌、懦弱无能、牢骚满腹的形象,以及船长、王老先生等一批自私自利、企图发国难财、嘴上爱国实际卖国的行为,暗讽在饱受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反而是各顾各的利益,抗日救国只是一句...
評分《马伯乐》是萧红于1940年在贫病中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跟《马伯乐》同一时期完成的,还有萧红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马伯乐》写的就是一个叫马伯乐的人,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在逃难的生活中不断演绎的那个时代的一批人的画像。用《马伯乐》式的表达,马...
評分“真他妈的中国人” ——马伯乐 初识萧红是那部《黄金时代》,一个人十块钱三个小时。时至今日,想起萧红,脑海里汤唯苍白的脸依旧挥之不去,她演的很好。 那之后我翻过《生死场》《呼兰河传》,只记得满目荒凉,尤其是碗里那块白嫩豆腐。最近闲时又翻起她的全集,开始读《马伯...
評分马伯乐无疑是一个矛盾的人,矛盾于集敏锐与麻木与一身,集深情与冷漠于一身,矛盾于集温柔与暴烈于一身,矛盾于集服从与叛逆于一生,矛盾于集勤奋与懒惰于一身,矛盾于及气节与谄媚于一生;他同时也是一个一根筋到底的人,一根筋到看到“灾难、争吵、悲伤”的第一反应就是“跑...
又懶又慫的馬伯樂,能看到阿Q的影子。
评分蕭紅1941年齣版瞭《馬伯樂》,這年她30歲,算是她末期的作品瞭。用一種俯視眾生的眼光睥睨馬伯樂等一眾人,揭開荒誕的大幕會發現,人人都是馬伯樂。蕭紅的文學成就,真的被低估瞭,她諷刺起人來,不比魯迅先生差。
评分我從沒有度過一本書,用20萬字的篇幅,隻是描寫一個人。沒錯,就是“描寫”,而且此人性格自始至終沒有發生變化,膽小、拘謹、無能、虛榮又得過且過。看《黃金時代》得知蕭紅一生也曾顛沛流離,對於逃難這樣的描寫想必來自自身生活體驗。這種詼諧的筆法,仿佛有一種超脫感。隻是,這部小說並沒有創作完,隻留個“全文未完”,提醒我們蕭紅自己一生的淒涼。
评分馬伯樂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生在洋化傢庭,馬傢的傳統是《聖經》和外國話;馬伯樂原名為馬保羅,他不喜歡自己改名為馬伯樂,但他所生的孩子取名卻是約翰、大衛和瑪格這樣具有《聖經》色彩的名字。他在中國商店買東西一定要講價,到外國商店則不爭那麼一分一厘,因為他覺得很莊嚴。孩子生病,也不讓他們看病吃藥,隻是吃餅乾。他的口頭禪是“真他媽的中國人”。很明顯,《馬伯樂》這本小說是嚮魯迅的《阿Q正傳》緻敬的作品,馬伯樂這個人物也有許多荒謬的特質,喜歡逃避,不思進取,膽小怯懦,然而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在外人看來十分荒謬,在他那兒則很自洽。
评分嗯 是中國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