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学名张秀环,后改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与庐隐、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20世纪33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先生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十分激赏,并为之作序。茅盾评价其晚期杰作《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夏志清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马伯乐》是一部让人惊异的作品,一般在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都会觉得奇怪,它不像萧红惯常的风格。它不写女性经验,不以女性为主人公。
萧红作为中国30年代女作家,因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飘零身世而备受文坛瞩目。萧红作品因为内省与自传的笔调而别具女性作家作品的细腻与美感,但是其文学创作多方面的才华却被人们无意忽略。1940年底,萧红主要创作的两部小说《呼兰河传》与《马伯乐》,前者为萧红赢得无数赞誉,而对于后者,文学评论家们却出奇地选择沉默。但是论其文学价值与创作水平,《马伯乐》丝毫不逊色于《呼兰河传》,更是由于全书弥漫的幽默辛辣笔触,才能将作家的创作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
看马伯乐间有许多熟悉的画面映在脑海里,总能想到身边的人人事事,马伯乐是典型的富家公子,吃穿不愁,空有理想却不曾去闯荡一番,马伯乐胆小、懦弱、还自私,毕竟是战乱时代,谁能保证自己不像马伯乐一样自己安全就是天下大吉呢?战争真是一面无所不照的镜子,战乱中礼仪道德...
评分全文以讽刺的语调刻画了马伯乐这一贪生怕死、游移不定、优柔寡断、多疑猜忌、懦弱无能、牢骚满腹的形象,以及船长、王老先生等一批自私自利、企图发国难财、嘴上爱国实际卖国的行为,暗讽在饱受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反而是各顾各的利益,抗日救国只是一句...
评分1940年的萧红女士虽然还有天真但是已经不再任性;虽然还有童趣但是已经不再愤怒;虽然对幸福还有执着的幻想与追求但是已经不再试图抓够那些幻影一般的空中花园。1940年的萧红女士突然离开祖国大陆远赴香港,这时她怀揣对新鲜生活和未来生命的全部寄托与自己新的爱人开始全新的...
评分看马伯乐间有许多熟悉的画面映在脑海里,总能想到身边的人人事事,马伯乐是典型的富家公子,吃穿不愁,空有理想却不曾去闯荡一番,马伯乐胆小、懦弱、还自私,毕竟是战乱时代,谁能保证自己不像马伯乐一样自己安全就是天下大吉呢?战争真是一面无所不照的镜子,战乱中礼仪道德...
评分从《生死场》到《马伯乐》,我的心被萧红的书击打着,就像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咚一下撞到了墙上,头被重创。鲁迅说萧红的《生死场》力透纸背,确实比其他女作家写的深彻,别的女作家有可能是把伤口用她的兰花指在微风雪夜下轻轻指给你看,而萧红是直接把伤口撕开给你看。《生死场...
感觉到写的是局外人。同一个主题,比加缪那个好看。这类小说相比那些大部头的社会史诗之作,人物又太过单一和疏离了。
评分萧红1941年出版了《马伯乐》,这年她30岁,算是她末期的作品了。用一种俯视众生的眼光睥睨马伯乐等一众人,揭开荒诞的大幕会发现,人人都是马伯乐。萧红的文学成就,真的被低估了,她讽刺起人来,不比鲁迅先生差。
评分费老劲才读完了,感觉这么像在凑字数。。全程脑子里都是:啥,这都写的是啥。。。
评分马伯乐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生在洋化家庭,马家的传统是《圣经》和外国话;马伯乐原名为马保罗,他不喜欢自己改名为马伯乐,但他所生的孩子取名却是约翰、大卫和玛格这样具有《圣经》色彩的名字。他在中国商店买东西一定要讲价,到外国商店则不争那么一分一厘,因为他觉得很庄严。孩子生病,也不让他们看病吃药,只是吃饼干。他的口头禅是“真他妈的中国人”。很明显,《马伯乐》这本小说是向鲁迅的《阿Q正传》致敬的作品,马伯乐这个人物也有许多荒谬的特质,喜欢逃避,不思进取,胆小怯懦,然而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外人看来十分荒谬,在他那儿则很自洽。
评分三十岁的萧红已经阅尽沧桑,她必定宽容又热烈,尽管她的人生激荡但并不伟大。所以她这么讨人喜欢。她的才气是收敛的,小心翼翼到让我忍不住想骂,为什么不能用力一点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