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Kathrine Kressmann Taylor, 1903—1996)
被誉为“撼动美国文坛的女作家”。泰勒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大学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她一生完成了三部小说和十余篇短篇小说。
友谊和人性在压力面前,将何去何从
那一瞬间的软弱和自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终生遗憾
书信的两端,是两个亲若兄弟的朋友。短短两年间,二人的关系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亲手扼杀了另一方的生命。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多年的友谊毁于一旦。
1.为结束绝望,我们常常被带往疯狂的方向。 2.如果未来结果是对的,这些事就会过去,并且被遗忘,历史会书写崭新的一页。 3.我的朋友,也许我们正在成为伟大事件的一部分,也许只是为我们的小家庭寻找出路,但永远别忘记友谊。 4.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一种更好的互相谅...
评分不到两万字的内容。模拟出了我心中的对某种“不久可能”的恐惧;甚至部分的,是对某些“已经/正在发生”的困惑。写法当然很讨巧,不过节奏上感觉多少有点过快(也许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未免有“上帝视角”。不过也说不定,所谓“心路历程”,并不是什么匀速运动,许多转向/...
评分 评分短短40分钟,认真读完。 当翻到“查无此人“页面时。 犹如一扇厚厚的铁门!哐当!关上了所有未来。 不得不仔细再次推敲一封封书信,闭上眼设身处地地幻想,惶恐、绝望、渴求……纸上依稀浮现。 真实的书信,黑色的邮戳,如此真实的反应,对二位主人公的心里变化确实感到震撼,...
评分两道自私的人生在极端环境下奏鸣出的可笑的复仇。
评分两道自私的人生在极端环境下奏鸣出的可笑的复仇。
评分飞机上看完。不觉得惊心动魄,但还算构思精巧。
评分【一分钟阅读】为何马丁会如此转变?作者说他之所以写这部小说正是因为他看到身边一些德国朋友在二战之前回到德国之后,本来也是有教养、有知识,也是热心的人,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宣誓效忠纳粹,甚至拒绝听取对希特勒最轻微的批评。在庞大的国家宣传机器的围剿下面,普通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显得不堪一击。纳粹的邪恶也将身在美国的的MAX人性当中的恶诱惑出来。马丁对格莱赛尔的见死不救,可能只是出于冷漠或者恐惧,MAX就想置之于死地,并且知道复仇计划可能会殃及马丁的家人。但是,他还是一步步的做下去。
评分结尾一惊,写的真好,我只是以为Max不知道,看了解读才知道Max是在报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