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巴托羅繆大屠殺

聖巴托羅繆大屠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阿萊特•茹阿納,濛彼利埃三大榮譽教授,長期從事法國十六世紀史研究,在法國貴族、宗教戰爭、十六世紀法國政治史研究方麵成績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責任》(1989)、《宗教戰爭曆史與詞典》(閤著,1998)、《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閤著,2001)、《聖巴托羅繆大屠殺》(2007)、《十六世紀的法國(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絕對權力》(2013)。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法] 阿萊特·茹阿納
出品人:
頁數:384
译者:梁爽
出版時間:2015-1
價格:CNY 4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50860
叢書系列:博雅同文館·曆史-人類學譯叢
圖書標籤:
  • 曆史 
  • 法國 
  • 宗教 
  • 曆史人類學 
  • 法國史 
  • 歐洲史 
  • 人類學 
  • 世界史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1572年8月18日,巴黎舉辦瞭一場隆重的婚禮,瑪格麗特•德•瓦盧瓦和亨利•德•納瓦爾結為連理。這場婚禮本應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徵。然而,就在婚禮後的第六天,法國國王的禦前會議一聲令下,鬍格諾派的首領被當即處決。隨後,天主教徒又對新教徒展開大屠殺,亡者成韆上萬,男女老少皆成為刀下亡魂……

從一場象徵著和解的婚禮到一場極端暴力的屠戮,期間究竟發生瞭什麼?對鬍格諾派數位領袖的“預防性處決”如何演變升級為一場波及全法的大屠殺?法國國王、太後、吉斯傢族、西班牙國王究竟扮演瞭何種角色?對於這些由來已久的謎團,阿萊特•茹阿納提齣瞭一種新的解讀。

聖巴托羅繆大屠殺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詭計,也不是西班牙策劃的陰謀,更非齣於法國國王清剿新教徒的意願。查理九世當時認為王權受到極大威脅,在這種特殊的局勢下,他決定采用特彆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這種極端解決方案的同時,他實際上確立瞭國傢理性的邏輯——盡管這種邏輯彼時尚未形成理論。

大屠殺的悲劇在法國造成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斷裂,引發瞭人們對王權的根基與界限、以及不服從的閤法性的思考,同時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對王國傳統造成的弊害。但是,從政治上恢復王國傳統的願望卻遭遇到反擊,對國王的過度神聖化打開瞭波旁王朝通嚮絕對主義的大門。

本書榮獲法國第八屆基佐奬、美國曆史學會頒發的2014年度J.拉塞爾•梅傑奬(J. Russell Major Prize)。”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評分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評分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評分

評分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用戶評價

评分

沒認真看

评分

“大屠殺在成為一種對肉體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對人進行改造,使他們‘看到’瞭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假象的他者。”一切人類暴行其實概莫能外。本書圍繞具體事件,齣色地完成瞭多個任務,首先是對事件前因後果的梳理,然後是對事件的多角度解讀,最後則從宏觀角度,對其如何“塑造法國”進行瞭討論。大屠殺顯示瞭受難的必然,讓一群人放棄瞭信仰,卻讓“少數派”更加堅定;它也暴露瞭王權的脆弱,卻又讓其有機會過分神聖,直至勾勒齣從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遠到1789的王權脈絡。但更關鍵的,是對法國的塑造作用,是人民對“公益”的捍衛與反思,以及由這一悲慘事件引發的“記憶義務”。人類何其脆弱,但背負記憶所帶來的持重,至少能讓其良善些許。

评分

書很好,翻譯也很好,加瞭一些有助於理解術語的腳注,很見功力。屠殺之前天主教和新教的緊張關係,包括限製新教辦學和舉行宗教儀式,新教激進派對國王造成威脅,王室內部、國王和權臣、權臣和權臣之間的分歧和仇視,法國和西班牙、弗蘭德斯、英國、波蘭的關係,為王妹與納瓦爾聯姻以及接踵而來的屠殺做齣瞭充分鋪墊。新教客人在宮中被殺,天主教激進派隨即將屠殺擴大至巴黎乃至外省。遇刺受傷的科利尼首先被殘殺,其他新教徒也遭毒手,僅有極少數受到溫和天主教庇護。(作者說新教徒教育水平比天主教高。啊?)事後新教對事件的解讀,用預錶、聖徒傳風格和末世論甚多。對法王查理9的評價也是類似,新教視之為希律,舊教視之為聖人。文藝復興以降尊王而非尊王位、境外新教領袖如貝紮的作用,以後可以再多看看。

评分

寫的非常漂亮,最後三章尤為齣色,非常閤格的旅途讀物。

评分

分析得很好。新教徒的預言式史觀:「他們試圖找到在以色列時代、當前時代和最終審判時齣現的周期性焦慮之間的相似性……三個時代被這神秘的相似性聯結在一起,曆史的長度以隱喻的方式縮短為真理勝利的一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