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历史 法国 宗教 历史人类学 法国史 欧洲史 人类学 世界史
发表于2024-12-22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1572年8月18日,巴黎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的御前会议一声令下,胡格诺派的首领被当即处决。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亡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成为刀下亡魂……
从一场象征着和解的婚礼到一场极端暴力的屠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胡格诺派数位领袖的“预防性处决”如何演变升级为一场波及全法的大屠杀?法国国王、太后、吉斯家族、西班牙国王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对于这些由来已久的谜团,阿莱特•茹阿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既不是卡特琳娜•美第奇的诡计,也不是西班牙策划的阴谋,更非出于法国国王清剿新教徒的意愿。查理九世当时认为王权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特殊的局势下,他决定采用特别的司法程序。而在他被迫使用这种极端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实际上确立了国家理性的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彼时尚未形成理论。
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根基与界限、以及不服从的合法性的思考,同时也令人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但是,从政治上恢复王国传统的愿望却遭遇到反击,对国王的过度神圣化打开了波旁王朝通向绝对主义的大门。
本书荣获法国第八届基佐奖、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2014年度J.拉塞尔•梅杰奖(J. Russell Major Prize)。”
阿莱特•茹阿纳,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贵族、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包括:《反抗的责任》(1989)、《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合著,1998)、《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合著,2001)、《圣巴托罗缪大屠杀》(2007)、《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2012年第五版)、《绝对权力》(2013)。
“大屠杀在成为一种对肉体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对人进行改造,使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被消灭的假象的他者。”一切人类暴行其实概莫能外。本书围绕具体事件,出色地完成了多个任务,首先是对事件前因后果的梳理,然后是对事件的多角度解读,最后则从宏观角度,对其如何“塑造法国”进行了讨论。大屠杀显示了受难的必然,让一群人放弃了信仰,却让“少数派”更加坚定;它也暴露了王权的脆弱,却又让其有机会过分神圣,直至勾勒出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远到1789的王权脉络。但更关键的,是对法国的塑造作用,是人民对“公益”的捍卫与反思,以及由这一悲惨事件引发的“记忆义务”。人类何其脆弱,但背负记忆所带来的持重,至少能让其良善些许。
评分虽说是政治史的题材,但整体的书写风格更应在文化史脉络中理解。查理九世的宗教和解政策由于对新教徒的猜忌和科里尼权势的威胁流于破产,杰斯家族(极端天主教势力)获得了对科里尼处决的特许,而这一信号最终引发了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整个事件不光由于各方对政治信号的理解差异,还因为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长期的不信任造成。书中下篇讨论的是大屠杀后,不满派与政治派(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联盟和“公民公益”的主张,这一主张导致了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以及王权修正的实验,不过由于宗教宽容的敕令被天主教会联盟控制下的三级会议的废除,王权神圣化和绝对化主张受到拥护。随着南特敕令的颁布,绝对化的王权带来了秩序的恢复,公民/信徒二重关系剥离。另大屠杀表现的他者恐惧则是一个十足的文化史题材了,如女巫和羌族的毒药猫事件。
评分杰作,分析极其出色。作者将历来为史家混为一谈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分成前后相继而性质迥异的两次大屠杀:天主教和胡格诺派双方的温和派领袖为政治和解走到一起谈判,却在各自极端势力的掣肘下产生严重不信任而造成第一次大屠杀,其性质是政治而非宗教性的。继之而来的第二次大屠杀是信仰天主教的巴黎人民施加于新教徒的迫害,并由首都蔓延至全国,性质是宗教而非政治性的。这两桩事件表明政教分离在政治层面渐成潮流而在宗教层面却受到极大阻碍。反讽的是,法王查理九世主导了第一次大屠杀而反对第二次大屠杀,但他却无力阻止后一次大屠杀。而反对大屠杀的舆论皆认为国王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产生了针对王权的质疑及其迥然相异的两种政治学说:因为王权有向暴政发展的趋势,所以必须限制王权;因为王权无法阻止暴力的扩大,所以必须加强王权。而
评分什么是好的政治史/战争史研究?这是一部杰作。
评分书很好,翻译也很好,加了一些有助于理解术语的脚注,很见功力。屠杀之前天主教和新教的紧张关系,包括限制新教办学和举行宗教仪式,新教激进派对国王造成威胁,王室内部、国王和权臣、权臣和权臣之间的分歧和仇视,法国和西班牙、弗兰德斯、英国、波兰的关系,为王妹与纳瓦尔联姻以及接踵而来的屠杀做出了充分铺垫。新教客人在宫中被杀,天主教激进派随即将屠杀扩大至巴黎乃至外省。遇刺受伤的科利尼首先被残杀,其他新教徒也遭毒手,仅有极少数受到温和天主教庇护。(作者说新教徒教育水平比天主教高。啊?)事后新教对事件的解读,用预表、圣徒传风格和末世论甚多。对法王查理9的评价也是类似,新教视之为希律,旧教视之为圣人。文艺复兴以降尊王而非尊王位、境外新教领袖如贝扎的作用,以后可以再多看看。
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评分 评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专门用一章阐述了事件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然而正统意义上的(欧洲)国际关系历史还没有开始。学界一般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作为国际关系的肇始,一纸和约虽然意在为天主教与新教历时三十年的惨烈战争画上一个句号,却无意中开启了一套新的政治...
评分1572年8月24日,周日,圣巴托罗缪之日。这天,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这天夜晚,新教军事领袖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在他位于贝蒂西街的府邸中被天主教徒的...
评分《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专门用一章阐述了事件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然而正统意义上的(欧洲)国际关系历史还没有开始。学界一般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作为国际关系的肇始,一纸和约虽然意在为天主教与新教历时三十年的惨烈战争画上一个句号,却无意中开启了一套新的政治...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