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易中天剖析帝国的自杀之路:“历史其实是有大限的。大限一至,机会全无。”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是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如果抱着看传统历史的准备来读易中天先生这本《帝国的终结》可能会找不到北。因为这本书根本就没有北,但却有方向,而且是更明确的方向。 ————没有北却有方向?请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 因为传统史书都无一例外充当着一面映射历史兴衰脉络的镜子。比...
评分对于易中天的书,我一直是挺喜欢的(但也觉得没写点啥的必要)。总能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不抽象的看待历史人物。把他们当一个个真正存在过的人来看待。当然,还没达到鲁迅说的“按最可能的人性”来写(没查书,差不多这个意思)。 一直以来,也把易中天更当成一个非...
评分这书典型的暗有所指,说是帝国的终结,实际上说的是专制制度的起源、发展,还介绍了皇权专制的结束,但是字里行间,皇权专制的一些东西,我们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书一直在在暗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只不过从皇权专制变成的组织权专制,还不是从下到上的选举。好书,值得看看。
评分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
评分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
读的时候整体感觉很平淡,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等到看完合上书,发现一些思考很久的问题又潜移默化解决了。
评分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易中天在此方面的看法好过于其对于三国的
评分中央集权 伦理治国 官员代理
评分“天下为公,一党代表”说的是我朝嘛 ps.易教授为何不明了批判中国历史书?我国自周进入封建,自秦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然后当下社会主义。可惜中共照搬西方马列主义描述人类历史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硬把我朝特色两千年帝国主义社会直接忽略,这么多年了还不纠正
评分为什么民主起源于欧洲随后迅速扩展到全球?中国错过了哪些走向现代民主的机会?为何中国数千年来都在专制中循环往复?专制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崩溃的?民主和宪政又是什么?看完这本书都会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