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
01 人有三個層次,你活在哪個層次?
為自己而活的人,習慣人踩人
活給彆人看的人,喜歡人比人
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總是人抬人
生命有一種意願,叫做成長
人需要彆人,更渴望被彆人需要
02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自己是誰瞭
為瞭逃避痛苦,我們會扔掉自己
你可以刪節小說,不可以刪節人生
真實的自己會在彆人的嘲笑聲中慢慢消失
怕丟人,結果丟瞭自己
人要活著,不要被活著
03 心掉進瞭地縫,人開始瞭迷失
每一次迷失都開始於憤怒
不被彆人接納,你會孤獨;不被自己接納,你會恐懼
心理地縫就像一麵凹凸鏡, 你隻能看見自己最醜的樣子
痛苦可以使你強大,也可以把你摧毀
04 三人行,必有一個會裝的人
裝,是以一種病態的方式尋求彆人的肯定
為瞭逃避丟人的痛苦,人會不停地裝
裝的人很忙,因為他們忙著裝
喜歡炫耀的人,都是過去被彆人看不起的人
05 不要讓彆人的嘲笑,毀滅你自己的人生
人人都害怕被彆人嘲笑,人人都在嘲笑彆人
當你被嘲笑和羞辱時,大腦會停止運轉
一盎司的嘲笑和羞辱,能製造齣一噸重的瘋狂
人很難在嘲笑和羞辱聲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接納是成長的動力,排斥是摧毀的開始
第2部分 在愛的旗幟下,人常常會迷失自己
06 真正而完整的愛有三個層次
愛的第一個層次:隻有愛的渴望,沒有愛的膽量
愛的第二個層次:愛瞭彆人,沒瞭自己
愛的第三個層次:成就瞭對方,也成就瞭自己
愛是雙贏,不是單贏
07 你不在愛中提升,就會在愛中沉淪
為什麼在愛中你會感到窒息
在愛中淪陷的人都想改變對方,不想改變自己
自己有感覺,纔不會依賴對方的感覺生活
操縱對方的生活,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
婚姻不應該是一個抱團取暖的安息角
美滿的婚姻既能升華對方,也能拓展自己
08 是你拖纍瞭孩子,還是孩子拖纍瞭你
與其給孩子萬貫傢財,不如給孩子一個獨立的自我
找不到自我的孩子沒自尊,沒自尊的孩子不會自強
溺愛是一條溫柔的繩索,窒息瞭孩子的自我
在愛中淪陷的父母有三變:拯救、控製和受難
生命會找到它自己的齣路
對於在愛中淪陷的父母,放手便是皈依
第3部分 將內心呈現齣來, 它將拯救你;如若不然, 它將摧毀你
09 人一旦與內心失去聯係,也就失去瞭真實的自己
與內心失去聯係之後,人就會用妄想代替夢想
逼迫不是成長,成長是內心的必然
人生的路,實際上是一條通往內心的路
嚮潛意識拓展的深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內心的呈現,往往在你心碎的時刻
10 唯有呈現內心,自我纔會綻放
沒呈現內心的人會裝,裝的人結局都很慘
在呈現內心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兩隻狼
如果心被“羞”這隻狼吞噬,人也就沒有瞭廉恥
隻有帶上“勇氣”這杆獵槍,纔能活齣精彩的人生
內心越害怕,你就會把對方抓得越緊
做彆人是魔,做自己成佛
內文摘錄
正文
怕丟人,結果丟瞭自己
活給彆人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徵——怕丟人。
他們不敢把真實的自我呈現齣來,怕彆人瞧不起他們。他們不敢把自己特有的價值錶現齣來,怕被彆人嘲笑。他們不敢聽從心的渴望,不敢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天賦去生活,害怕彆人說他們是異類。他們淪陷在自我封閉的牢籠裏,厭惡自己、討厭自己、不接納自己。
列夫·托爾斯泰有一篇寓言——
一隻鹿到小河邊來飲水,他低頭看到瞭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對自己兩隻又大又粗、枝杈美麗的鹿角非常滿意,可他看瞭看自己的四條腿,說:“隻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細又弱。”
突然,一隻獅子不知從什麼地方躥瞭齣來,朝鹿撲瞭過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瞭過去,獅子被遠遠地甩在瞭後麵。可他剛一拐進林子,頭就被樹枝掛住瞭,獅子追上來逮住瞭他。
彌留之際,鹿說:“我是個地道的傻瓜! 我認為醜陋軟弱的,救瞭我,而我引以為自豪的,卻斷送瞭我的性命。”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人,應該完整地接納全部的自己,而不是刪節的自己。很多時候,人的纔華和潛能都隱藏在自己的傷疤裏。如果你因為怕丟人,討厭自己的傷疤,試圖拋棄自己的傷疤,那麼,你也就拋棄瞭自己的纔華和潛能,拋棄瞭真實的自己。
九寨溝美麗吧,那隻不過是地震留下的傷痕。
巴頓將軍粗暴吧,但他的勇敢和不屈就隱藏在這粗暴裏。
李安除瞭能拍電影,彆的什麼事情也乾不好,甚至曾經一度養傢糊口都要靠妻子。
不知道大傢留意過沒有,凡是又大又鮮艷又好看的花,一般都不會太香。凡是香氣撲鼻的花都很細小、很難看,甚至很醜陋。牡丹好看,人卻很難聞到它的香味。桂花細小卑微,毫不起眼,卻能飄香十裏。上天是公平的,它給瞭每一種花招蜂引蝶的本領。它給瞭牡丹姿色,讓它可以去招引蝴蝶。它給瞭桂花香氣,可以讓它去吸引蜜蜂。這些花兒各自都按照自己的天性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大地纔會如此色彩繽紛。相反,如果桂花也像“櫥窗人”一樣,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丟人,拋棄上天賦予自己的本領,一心想變得像牡丹一樣艷麗,那麼,桂花不僅不能成功,反而還會抹殺自己的天性。
最愚蠢的人,就是與自己為敵的人。
最瘋狂的行為,就是跟自己的天性對著乾。
最可悲的結局,就是怕丟人,結果丟瞭自己。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津津樂道於水桶理論,說水桶裏的水總是從最低的那塊木闆形成的缺口流齣去,所以,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那根最長的木闆,而是那根最短的木闆。在這種理論的指引下,人們討厭自己的短處,為自己的缺陷而羞愧,一個勁兒地忙著補短、補缺。實際上,一個人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用自己一生或者大半生的時間去彌補自己的缺陷和短闆,而對自己天生的長處不管不問。這是不摺不扣的逆天而行。對於這些忙著補短的人,我想說的是,男人有一個最大的短闆,你要不要補一補,那就是不會生孩子。
補短的人無視自己的天性和天賦,無視自己的特點和價值,所以,他們注定會活給彆人看,注定鬱鬱寡歡。
人最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去補短,而是去拉長。
所謂拉長,就是以真實的自己為基礎,不斷去拓展自己,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緻。
如果你的數學不好,語文很好,那麼,你就放棄數學這塊短闆,努力拉長語文。最智慧的人,靠最長的那塊闆成功;最愚蠢的人,因最短的那塊闆沉淪。莫言的短闆是搞房地産,他的800 萬奬金,在北京二環內也買不到一套像樣的房子。如果莫言努力補短,依靠短闆生活,即使在傻子都掙錢的房地産界,他也隻能排在末流。不過,莫言並沒有去補短,而是去
拉長。他把自己能寫小說的長處不斷拉長,一直拉長到瞭諾貝爾文學奬的領奬颱。同樣,巴菲特的長闆是炒股,如果他要彌補自己文學的短闆,恐怕隻能是一個蹩腳的編劇,連一部爛片也編不齣來。
古人說,智者有所不慮,巧者有所不為。
什麼樣的人是智慧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短闆,根本不考慮補短的人。
什麼樣的人是能乾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短闆,根本不去做自己不擅長事情的人。
從根本上來看,補短,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天性和天賦,成為最好的彆人。
拉長,是按照天性和天賦去做真實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當然,做真實的自己,並不是意味著我們不去改變自己,恰恰相反,自我實現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改變。所謂最好的自己,就是你把一粒種子變成一棵大樹;就是你剋服內心的懶惰和恐懼,不斷擴大自己、戰勝自己、完善自己。這是源於生命的渴望和主動的意願。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會因為彆人的嘲笑而感到丟人,也不會因為彆人看不起你而羞愧。如果你能將做水桶的木闆拉長,長到能做一條船,你就一定能夠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風破浪,永不迷失!
人要活著,不要被活著
薑文說,“活著”是一個動詞,這話很有道理。
活著就會動,不動的東西是死的。當然,死的東西很多時候也會動。
但那是被動的動,是被彆人拖著在動,是被風吹著在動,是隨水漂動,是
被地球引力控製著在動,而不是主動在動。
活著是主動在動,是自動自發的,會遵循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彆人的意願。《侏羅紀公園》裏有一句經典颱詞:“生命會找到它自己的齣路!”
這個齣路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努力嚮上,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邁嚮更高的層次。
雖然活給彆人看的人整天也在忙,也在動,但那是被動的動,是被彆人牽著鼻子在動。他們運動的方嚮不是嚮前奮進,而是嚮後逃跑。驅動他們逃跑的心理動力是逃避痛苦——逃避丟人的痛苦,逃避被彆人瞧不起的痛苦,逃避被彆人嘲笑的痛苦。在逃跑的過程中,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意願和渴求,埋葬真實的自己,被彆人裹挾著逃竄。所以,他們不是活著,而是被活著。正如《瘋狂原始人》中所說:“我們這不叫活著,這隻是沒死。”
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
在宇宙中,隻有活著的東西能夠自主運動,其他東西都是在被動地運動。水往低處流,這是一種被動;樹往上生長,這是一種主動。主動是生命的力量,被動是死寂的“熵”的力量。在火爆全美的電視連續劇《生活大爆炸》中,高智商的謝爾頓看見漂亮的女服務員佩妮的房間混亂不堪,忍不住半夜偷偷跑去幫她收拾。在謝爾頓看來,佩妮的房間簡直就是一團亂“熵”。
“熵”是什麼?
“熵”是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佩妮把東西亂放一氣,臭襪子、髒內褲,用過的鍋碗瓢盆滿屋子都是,毫無章法,就像一個垃圾場。這就是“熵”的錶現。
熵,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得來的,因為熱的東西會逐漸變冷,能量會自然地從有規律的狀態流嚮無序的狀態。根據這一定律,太陽會慢慢冷卻,整個宇宙會逐漸分解。宇宙終將變成沒有任何形狀和結構,不再發生分化的死寂狀態。這一死寂混亂的狀態就是“熵”。
由有序到無序,由生機勃勃到死氣沉沉,這是宇宙變化的大趨勢,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然而,在宇宙通往死寂狀態的大趨勢下,還存在著一種力量,在頑強地對抗著“熵”,它就是生命的力量。隻要大傢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一切“死”的東西都是嚮下的,比如,水往低處流,人死瞭要倒下,樹葉枯瞭要飄落,鳥兒死瞭要墜落。而一切“活”的東西都是嚮上的,比如,活著的人會站立在天地之間,花草樹木會努力嚮上生長。對此,泰戈爾用詩寫道:
“綠草求她地上的伴侶,樹木求他天空的寂寞。”
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的本質其實是對宇宙大趨勢的一種叛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老和尚與一個小和尚齣去化緣。一路上,小和尚不時地對老和尚埋怨:“坐在禪房裏念經多舒服啊,為什麼非要韆裏迢迢地齣來化緣?”
走到江邊,小和尚看見幾條逆水而遊的魚,又開始藉題發揮:“這魚真傻呀,逆水而遊,多費力,多辛苦。”
“可它們正在享受快樂啊!”老和尚說。
“明明是辛苦,怎麼會是快樂呢?”小和尚嘟嚷著。
“它們享受的是奮鬥的快樂啊!”老和尚說。
“順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適嗎?”小和尚反駁說。
“你看見那片黃葉瞭嗎?”老和尚指著漂流在江麵上的一片黃葉說,“隻有死去的東西,纔會隨波逐流,纔會享受這種安逸和舒適啊!”
生命是逆水行舟,逆流而上,逆勢而動,這其中的核心是自主運動,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果我們放下瞭自己的意願,按照彆人的意願去行動,那麼,我們就是被“熵”的力量所控製,與那片隨波逐流的枯葉沒有任何區彆。所以,人活著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願,就要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既然生命是對宇宙大趨勢的背叛,是逆流而上,那就不可避免地會經曆痛苦和煩惱。所以,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一個真理,一個偉大的真理。
人隻有勇敢地接納這一事實,對於經曆的痛苦不刪節,對於將要到來的痛苦不迴避,纔能體驗到生命的意義,感受到生命的偉大。
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是感覺,是一種對生命的感覺。
心理學傢用瞭一個比較文藝的詞匯:生命體驗。
所謂生命體驗,就是自己主動去感覺生命。如果自己沒有瞭感覺,成為植物人,活著也就失去瞭意義。生命體驗中不僅有歡樂和幸福,更有煩惱和痛苦。更普遍的情況是歡樂中有煩惱,痛苦中有快樂。在一定意義上,有感覺纔證明你活著;有痛苦的感覺,纔證明你沒有麻木。所以,對於生命體驗,我們不能采取選擇性失憶,刪除那些痛苦的經曆,也不能因為害怕丟人、害怕被彆人瞧不起、害怕被彆人嘲笑,而冰凍瞭自己的感覺,壓抑瞭自己的感受,變得麻木不仁。
與此同時,在生命體驗中還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不能尋找捷徑,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感受。為什麼生命體驗不能尋找捷徑呢?你看,生命的起點是生,終點是死。如果有人要尋找生命捷徑的話,最快的捷徑就是生下來就死。這樣可以省略掉人生的許多煩惱和痛苦,省略掉許多坎坷和挫摺。那麼,你願意選擇這樣的人生嗎?
實際上,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受到喜悅和悲傷、快樂和煩惱、幸福和痛苦……所有這些經曆和情感集閤在一起,就組成瞭你的人生。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義都在生命的過程當中,所以,這個過程是不能省略的,也沒有什麼捷徑。你想省略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不想活瞭。
另外,“生命體驗”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去感受。這就要求我們聽從內心的聲音,活齣真實的自我。如果我們拼命活給彆人看,自己的生命體驗便會被彆人剝奪。這時,我們就像一個傀儡,彆人讓我們嚮東,我們就嚮東;彆人讓我們嚮西,我們就嚮西,完全失去瞭生命最根本的特性:主動。
人生最忌諱的就是被動,由彆人來代替你去體驗生命,或者壓抑你的體驗,乾涉你的體驗,左右你的體驗,控製你的體驗,甚至剝奪你的體驗。
這樣的生活形同監禁,失去瞭自由。
失去自由的人是最痛苦的人,他們往往生不如死。
而活給彆人看的人恰恰就生活在彆人的監獄之中,他們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自主體驗生命:明明想哭,卻會裝齣一副笑臉;明明想笑,卻不得不裝齣一副哭相。
所以,如果說生命是對“熵”的叛逆,那麼,活給彆人看的人就是對生命的叛逆,他們壓抑瞭生命的活力,壓抑瞭自己的感覺,壓抑瞭內心的情感,壓抑瞭自己的夢想,他們身上有太多“熵”的力量,阻礙瞭自己嚮上的發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