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随笔、传记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奇的现实》《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文 / 何晶 许多人知道止庵,是缘自他的书评。已经出版的《沽酌集》、《插花地册子》、《茶店说书》等十多部作品,都是他的读书心得。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及周作人作品集的编辑出版,也让众多读者熟知止庵的“编辑”身份。 近日,止庵带着新书《惜别》来到广州方所书店和读者...
评分 评分《惜别》是止庵先生2014年7月新近推出的一本创作类文学作品。此前止庵先生结集出版的文字多属书评。由于书评背后有一个先于作者个人表达的文本作为依托,作者的个人趣味便隐退其间。创作类文学作品的背后没有文本依托,更能反映作者个人的取材偏好、语言风格、美学趣味、哲学旨...
评分《惜别》是止庵先生2014年7月新近推出的一本创作类文学作品。此前止庵先生结集出版的文字多属书评。由于书评背后有一个先于作者个人表达的文本作为依托,作者的个人趣味便隐退其间。创作类文学作品的背后没有文本依托,更能反映作者个人的取材偏好、语言风格、美学趣味、哲学旨...
评分“我终将彻底接受母亲已死这一事实” (原题:不说再见) 文/里斯本 梦是生活的海市蜃楼。久别的人能重逢,要走的人能暂留,就怕醒,而梦醒偏偏都发生在做梦人欲求更多的瞬间。梦空间巨大,任人的创造力随性发挥,只要你日有所思。然而白日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实现的情...
前50页里自己写的最多十多页,大部分是旁征博引和摘抄母亲的日记,这种书还卖那么贵,坑爹。而且处处透露着作为知识分子优越感,就是明明在这个时代生活却总区别于此。
评分其实本身是特别感人特别好的一本书,算是对死非常专注的描写的一本书,开篇看得禁不住落泪,只是中间大段大段原话照抄母亲的日志和过多的大段引经据典有点过头了,拉低了本书总的品质。
评分我甚少读悼亡类的文字,怕那种阴森鬼气。但是止庵的感情控制的很好,他更多地把情感放在了生与死之间的思考上,也许当至亲的人离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死亡本身的意义吧。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止庵列举了许多文学大家的生死观、生活观,每一句都可以让人细细品咂很久。另外说下,止庵到底是有多爱太宰治啊!连书名都起的一样。
评分其实在一席上的演讲满出彩的,但是书却是见面不如闻名,书袋掉得。。。。。
评分宁波亚朵酒店读物,另一本是外研社的通识读本《浅论精神病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