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固定的圣节》是海明威晚年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回忆录,写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里查森婚后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记者身份赴巴黎定居,开始艰苦的写作生涯,时间为1921年至1926年。其间海明威通过美国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文学沙龙,结识乔伊斯、舍伍德·安德森等作家,对多愁善感的菲兹杰拉德有大段生动的描写。巴黎塞纳河滨的旧书摊、林荫大道上的露天咖啡馆、拉丁区文人雅士的交谈,构成一幅二十年代的巴黎风情画。
一 状况不济时,人对于昔日,隐约会牵扯精神的丝缕。海明威写此书时,多少有此心结。虽然三年前已将诺奖纳入囊中。可他清楚,最好的状态已经不再了。那时似乎各方面都很糟:精神,写作,情感,身体,都有,又不全是;可哪一方面先陷入的呢,谁知道。之前去非洲打猎,飞机失事,...
评分老头战斗着,与大海的广阔平起平坐…… 我对海明威的印象是精壮,不讲究,没公式,用硬力气写……so male,一锤子撕掉花哨的文学的形容词的乱毛儿 可我写这个不是为了夸他的,呃,我没有想到,老头,话还挺多 在此之前,我的画面是:老头手拿斧头,,哑巴公牛的语言(及那种嘴...
评分看海明威的《不固定的圣节》,体会他年轻时代在巴黎的生活。那时,他还没成名,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住在巴黎,靠给报纸写稿子养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有一篇文章就叫“饥饿是很好的锻炼”,这个名字深深地打动了我。年轻的海明威时常被饥饿所围绕,饥饿让他更加努力工作,...
评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没有写自己去过巴黎圣母院。唯一的一次写去卢浮宫,是拉着菲茨杰拉德去比那活儿的尺寸。要说刻薄,这本书堪称“刻薄之书”,海明威嘲讽有恩于他的斯坦因,extraordinarily mean and cruel to Fitzgerald。不过海明威不光刻薄也NB, ...
评分1926年,海明威见到了来接站的老婆哈德莉,"她站在铁轨边,我想我情愿死去也不愿除了她去爱任何别的人。她正在微笑,阳光照在她那被白雪和阳光晒黑的脸上……"他们拥抱了,一瞬间在巴黎的所有时光又闪现在年轻的海明威眼前“我爱她,我并不爱别的女人,我们单独在一起度过的是...
是不是跟流动的盛宴一个内容?早就忘了。
评分翻译太差了,五星完全属于海明威个人。大牛手笔,能把所有的无聊事都写得让人心向往之。
评分"等火车终于驶入原木堆旁的月台时,我又见到了我的妻子。我真恨不得在我爱上她之外的任何人之前就已死去"
评分在我的印象中,海明威的形象是老态的,而菲茨杰拉德却年轻而内秀。这本书所展示的内容却与我的印象相反。除了古怪的斯泰因,永不孤独的巴黎街道,香味十足的巴黎咖啡馆,令人期盼迟迟不肯来的春日之外……有的是,疯狂的末日中菲茨杰拉德,和朝气蓬勃的青涩的海明威。
评分一个老年艺术家对他还是青年艺术家时的画像。我的疑惑是,这是30年后他回忆当初时真实的感受呢,还是努力在还原当时的真实感受?不过也许这不重要。但似乎也重要。自我施压者,努力掘井的人,非常自律。“《我们赴的还是海明威的‘盛宴’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