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这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晚年的一部随笔集,一九九三年出版。虽题名为“写作”,但并不局限于写作本身。作家的点滴回忆与感受:孤独、酒精、情人、独居的乡村别墅、电影、乃至对小哥的爱都融入其中。全书收录了五个短篇,分别为《写作》、《年轻的英国飞行员之死》、《罗马》、《纯洁的数字》、《画展》。
觉得这本书好似杜拉斯自己的内心独白,跳跃,蒙太奇,但却是在心灵的最底端以及灵魂的至高点思考。 她对 孤独 的看法,在她跳跃的思维以及断断续续的句子中还是有理可循。其实人与自己的对话相较与他人的对话要多得多,把它写出来,大概也是这般模样。 虽然断句与跳跃性的思维...
评分是杜拉斯让我恍然,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就是一种牺牲.他们用自己,去实现完整的艺术,以保证艺术的完整. 在此我用艺术家这个词而不仅仅是作家,仅是想借此表达对更多人的敬意. 杜拉斯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她孤独,敏感,高傲.她捍卫自己的作品不可被更改的权利,她不屑拉康所谓的作家是最低...
评分我们歌唱,我们舞蹈,我们嚎叫,我们斗争。 世界却依然那样广阔而荒凉。 孤独被排列于我们的基因里。 我们都学着对抗它。 她却创造它。 我很难想象是多么充足的灵魂才有胆量独自创造孤独。 我们已被日常的孤独折磨的精疲力竭。 她却创造它。 孤独与她的作品是...
评分很难说《写作》是杜拉斯标志性的作品,在许多地方看来这是她一段时间内或几段时间内情绪波动的产物。我们总习惯将杜拉斯的断句方式解释为一种表达的需要,当然这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更多的这是由于法语这门语言所独特的语法原因所造成的。这一点在《写作》中远比《情人》等纯小...
评分她的大名是如雷贯耳,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追捧。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了这本书,有点想从中悟出点什么的欲望。写作——从会识字开始就没有停止的活动,究竟她可以告诉我什么,让我有捷径可走呢?可是,我错了。这个天才般的事业没有任何快捷通道,她看着还有受苦的意味。看着她陈...
“不值得写” 作家的孤独和与人群的隔离 写作的开始 原始的粗野 写完了的书 初生时懵懂的纯洁 战争中独自呆在防空洞 讲述一切生命的黑色哀伤 不撒谎的书 在身体上永远不孤单 当你倾泻一切时,无法与人分享,封闭在书中,某种宗教味道。沉默的喊叫 敢于喊叫所要付出的危险代价 知道了何谓电影画面样的写作
评分我至少两年前就看过这本…至于为什么要到现在拿起来才知道自己看过,我只能说是因为她写得太烂了。
评分拉康也许说对了,她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评分我至少两年前就看过这本…至于为什么要到现在拿起来才知道自己看过,我只能说是因为她写得太烂了。
评分对比八年前读的经历,明白文字不能旁观。理智永远在嘲笑,真相只有经历后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