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現居美國。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曆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曆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硃熹的曆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等。
《餘英時文集》第十一捲《論學會友》為餘英時先生的序文集,收錄《〈論學談詩二十年——鬍適楊聯陞往來書劄〉序》《從“遊於藝”到“心道閤一”——〈張充和詩書畫選〉序》《重版汪精衛〈雙照樓詩詞稿〉序》《未盡的纔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等文。餘先生這些序文多為故友新朋的著述而作,或就原著旨趣加以伸引發揮,或從不同角度貢獻研究心得,或嚮讀者推介原著作者,皆敬慎為之,往往能把問題推廣到更為深廣精微的程度,展現深厚的材料功力和敏銳的思想鋒芒,真正達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由真誠交流的作序境界。
本书收录了余英时先生为他人所作的序与从《日记》研究顾颉刚生平所撰的《未尽的才情》。 抛开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不说,余老在学术上所精通的面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可以从其文字里窥之一二的,可以说达到了古人所向往的“以通驭专”的境界。古人认为,所有学问...
評分第三篇序言: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已经收在第一卷了,这里重复收,有点难以说过去。 序言明言,第十一、十二卷收入前十卷未曾收录的文章,那么重复收录似是不应该。即便想将同类的文章归集一卷,那么对于重复收录的文章至少应有所交代,这么不声...
評分第十一卷,编辑收集了余英时先生写的几篇序。 有一篇考察了“序”来源的发展历史,切入点很新鲜。 为汪精卫诗集写的序,其实很能反映他个人的治学方法。--从可信的历史文件(周佛海、陈克文笔记、汪精卫与胡适书信)中选取资料,结合人物性格、家庭情况、政治立场,尽可能如...
評分本书收录了余英时先生为他人所作的序与从《日记》研究顾颉刚生平所撰的《未尽的才情》。 抛开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不说,余老在学术上所精通的面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可以从其文字里窥之一二的,可以说达到了古人所向往的“以通驭专”的境界。古人认为,所有学问...
評分第十一卷,编辑收集了余英时先生写的几篇序。 有一篇考察了“序”来源的发展历史,切入点很新鲜。 为汪精卫诗集写的序,其实很能反映他个人的治学方法。--从可信的历史文件(周佛海、陈克文笔记、汪精卫与胡适书信)中选取资料,结合人物性格、家庭情况、政治立场,尽可能如...
此書收集瞭餘先生近三四十年來為友人著作所寫的序文。其中尤以《未盡的纔情》最為精彩,是序為《顧頡剛日記》而寫,大緻概括瞭顧頡剛一生活動的主要範疇。描寫顧頡剛在49年之後的遭遇著實令人大開眼界,“顧先生雖不像陳寅恪那樣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他無欲則剛,謹願自守而有餘。所以陳、顧兩人已到瞭非收進來不可的時候:一個是文化與思想的伯夷,一個是鬍適的大弟子和國民黨舊人,(g cd)豈能讓他們遊離在外?”政治侵入學術之事,實在可怕,知識人能不依附和屈服權利,更是難能可貴。嘆嘆
评分海外中國研究的大師之作~
评分論學會友
评分短篇序+紀念顧頡剛的八卦——老爺子好反共…… (好同情汪精衛……)
评分感謝老舒贈書。對於《未盡的纔情》中的省略號不能再贊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