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作者作為“現行反革命”獄囚,於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樓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監獄所見所聞的真實記述。它生動細緻的展現瞭監獄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經曆各異的這個特殊群體中間,在看似荒誕離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後,摺射齣“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會心理和高壓、混亂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實、又具深刻洞察的曆史記錄。
王學泰
1942年生於北京,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文革”中受衝擊。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縣中學工作,1980年調入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學術領域是文學史與文化史。
“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平常的时代。它是在非人道的压力下沉重前行的时代,是经历过罕见大规模恐惧的时代,距离可能的毁灭并不遥远。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奢侈地享受超然,但是就怕承受不起。” 这是乔治·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在评述文学批评的功能时,...
評分“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平常的时代。它是在非人道的压力下沉重前行的时代,是经历过罕见大规模恐惧的时代,距离可能的毁灭并不遥远。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奢侈地享受超然,但是就怕承受不起。” 这是乔治·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在评述文学批评的功能时,...
評分“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平常的时代。它是在非人道的压力下沉重前行的时代,是经历过罕见大规模恐惧的时代,距离可能的毁灭并不遥远。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奢侈地享受超然,但是就怕承受不起。” 这是乔治·斯坦纳的《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在评述文学批评的功能时,...
評分《监狱琐记》是一本描写“文革”后期监狱生活的书。作者王学泰在1975年3月至1978年10月,因“祸从口出”被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经历了3年牢狱生涯。30多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监狱琐记》一书,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 《监狱琐记》的特点在于“琐”。它不探究复...
其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如果與彆人說話就是行動,那麼言論和行動還有沒有區彆?” 對方答道,”你自己與自己說,彆人沒聽到,纔是言論。“
评分#2014.3.4想讀,3.27購於卓越網。3月底讀完。
评分值得推薦。
评分王學泰老師自己有過牢獄之災的切身體驗,所以寫齣來的這些看上去充滿瞭荒誕感的故事(而且基本上和虛構無關)也是有血有肉。正如他所說,監獄裏關押的並不都是罪大惡極者;而“文革”這一本身就富有荒誕意味的時代更賦予法律真空期內種種有悖正常邏輯的荒誕的進一步蔓延。荒誕齣現在小說或戲劇的世界裏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誕成為真實存在過的曆史,而身居荒誕之中的人尚且不能自知。我們這一代人大抵已很難想象三四十年前的中國社會究竟能荒誕到什麼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多看這樣的書,勿再重蹈愚昧的覆轍。
评分可讀性好,希望百年以後我黨能更加自信、更加客觀的看待這段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