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
1942年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是文学史与文化史。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监狱琐记》是一本描写“文革”后期监狱生活的书。作者王学泰在1975年3月至1978年10月,因“祸从口出”被戴上了“反革命”的帽子,经历了3年牢狱生涯。30多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监狱琐记》一书,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 《监狱琐记》的特点在于“琐”。它不探究复...
评分曾听人说,心情不好或者工作低谷的时候可以去三个地方走走——医院、监狱和墓地。 对于医院和墓地,比较常见,在此不论。而之于监狱,则像是处在思维里的想象体,闻而未见。 起先以为王学泰院长的著作是个学究式的概论书籍,后来发现这本书是个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本回忆录。至...
评分书中记述了很多人的故事,有因为在毛去世后唱歌被抓的,有因为《推背图》被抓的,有因为周朱毛闲谈被抓的,有因为批评党中央被抓的,有因为在57大鸣大放中成立劳动党被抓的,有因为不相信120万斤的亩产量被抓的,等等,其中有几个比较独特,一个是飞虎队的彭嘉衡,一个是顾惟乔...
评分 评分初识《监狱琐记》是参加了豆瓣同城上的一个读书会,由王学泰先生和几位嘉宾推介交流。寥寥数日读完此书,手不释卷,或唏嘘,或感慨,或捧腹,或哑然。王先生在展示监狱生活全貌的同时,也刻画了监狱里的芸芸众生,更折射了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荒诞。书里记录的虽是苦难,...
王学泰老师自己有过牢狱之灾的切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这些看上去充满了荒诞感的故事(而且基本上和虚构无关)也是有血有肉。正如他所说,监狱里关押的并不都是罪大恶极者;而“文革”这一本身就富有荒诞意味的时代更赋予法律真空期内种种有悖正常逻辑的荒诞的进一步蔓延。荒诞出现在小说或戏剧的世界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诞成为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身居荒诞之中的人尚且不能自知。我们这一代人大抵已很难想象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究竟能荒诞到什么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多看这样的书,勿再重蹈愚昧的覆辙。
评分《一百个人十年》太压抑,至今还只是看到了一半。此书则不然——虽一朝入狱,身体精神遍受折磨,却也能苦中作乐。而且,知道了陶然亭、清芷园、北工大、印刷学院、南口的来历。
评分王学泰老师自己有过牢狱之灾的切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这些看上去充满了荒诞感的故事(而且基本上和虚构无关)也是有血有肉。正如他所说,监狱里关押的并不都是罪大恶极者;而“文革”这一本身就富有荒诞意味的时代更赋予法律真空期内种种有悖正常逻辑的荒诞的进一步蔓延。荒诞出现在小说或戏剧的世界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荒诞成为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身居荒诞之中的人尚且不能自知。我们这一代人大抵已很难想象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究竟能荒诞到什么程度,所以很有必要多看这样的书,勿再重蹈愚昧的覆辙。
评分因为“爱聊天”而被捕。。。看来如果一个人太话唠的话还是像大嘴巴莫言一样去写小说最安全。印象最深的是一狱友让王学泰帮忙写申请,来澄清自己无罪,王马上制止,说这时候法律说了不算,这种办法不顶用啦,得拉关系找门路才行。最后找对了门路,狱友无罪释放了,王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我看到这里心忽地紧了一下。我知道要是碰上这种情况,我很有可能做跟王一样的事。但是,这是正当的方式吗?在法律的权力完全沦丧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做什么呢?
评分记忆之作,苦难中的众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