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
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
“文革”中被关押五年,复出后因抵制“文革”错误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他的座右铭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毛泽东说他:“好犯上!” 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 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 我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1987年退隐。他自己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周围的人称他 “仙风道骨。” 2003年7月5日去世,享年93岁。
张爱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上将。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中国海军的创始人,中国核工业的领导者之一,改革开放的主要支持力量,曾与胡耀邦等一起被称为邓小平文革复出后的“四大干将”。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57个开国上将,张爱萍应该是最有个性风骨的。他不是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的嫡系,却分别在两位曾经的军团长(彭德怀、林彪)身边担任副总参谋长。他非常有个性,连毛泽东、邓小平都让他三分,被人称为“刺头将军”。
本书约45万字,是作者历时16年采写其父张爱萍将军,并以对话形式成书的传记式作品。通过父子两代军人的对话,记录了晚年的张爱萍将军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特别是他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抉择与思考。
这部书读起来很不错的,张胜的文笔不错,读起来很顺畅畅快。张爱萍老爷子一生活的真是精彩,敢爱敢恨、敢想敢干、金戈铁马、沙场点兵、桀骜不驯、侠骨柔肠。当然,里面也透露除了文革中的一些细节,但是涉及到细节的时候,语言隐蔽,不容易解读啊,总之对于历史学者是有一定帮...
评分缺点是没有点名,如果不熟悉那段历史,里面的几段隐晦的历史情节还真不好猜。 不过书中的知识性错误也不少,如: 元始天尊的典故:又是盘古,又是阐教,完全成了乡野杂谈 弗洛伊德的需要理论:应为马斯洛
评分 评分刘小枫:君子将军——读《从战争中走来》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张胜,中国青年出版社 读史书,每每为将军的命运感叹万千战功愈显赫,愈是难得善终,蒙恬韩信如此,周亚夫岳飞如此⋯ ⋯这份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为何将军们的...
一辈子不屈服的硬骨头。不向国民党低头,不向毛泽东低头,不向邓小平低头,不向商品经济低头。这样的人晚年对他自己追求的革命事业竟产生了怀疑。究竟应该是质疑这样的人太愚蠢,还是应该质疑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如果中国曾经有过历史的脊梁,那么就是张爱萍这种人。
评分个性十足的人物,独立而清醒, 全书坦诚的叙述, 杰出的任务执行者, 理想主义者。 已做笔记。
评分传主身份自不必论,作者身份也使得本书材料极厚实——治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史料是极稀缺而珍贵的。为人子,无一句恶评亦是常态,不能说偏颇,况文字算得是生动也实诚的。
评分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共和国的旗帜如今才能继续飘扬吧。另,想看看被删掉的那一章,估计是讲七上将的。(看完忽然想听《L'Internationale》,于是单曲循环了三个小时。)
评分从开辟皖东北、创立海军、大陈岛战役、建设军队编制体制、主管国防科工业中看,张做实事、讲实话,性格耿直、不喜钻营。攻一江山决策、原子弹组织协调有意思。庐山会议、文革、宗派山头…一窥高层的分歧争斗、记恨报复。做人学彭德怀、做事学周恩来。毛晚年一系列错误令人恼火。改革开放一些错误决策…真是摸石头过河。张晚年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切中要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平公正。敬畏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